蒙古族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蒙古族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摘要】: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早期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也就是说,运用依恋理论给个体提供安全感和亲密感,以及提高人际交往水平,运用依恋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重大的意义。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朋友、恋人、亲属等社会个体以及家庭、团队、组织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通过来自各种社会关系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能够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交际水平,从而提高和保障身心健康。研究发现,依恋模式对社会支持有一定的影响,而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前尚未完善。本研究旨在探讨蒙古族大学生的依恋两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关系,为蒙古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为帮助蒙古族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l)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回避型依恋均低于焦虑型依恋,在蒙古族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所占比例最少,恐惧型依恋所占比例最多。(2)蒙古族大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学科对依恋回避与焦虑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的感情经验对回避型依恋有显著差异,不同手足之情对焦虑型依恋的影响显著。(3)汉族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蒙古族大学生仅在家庭支持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而且蒙古族大学生获得家庭支持高于汉族大学生。(4)蒙古族大学生的回避型依恋与家庭支持、特殊他人支持和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性,与朋友支持没有显著相关性;焦虑型依恋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和总体社会支持上没有显著相关性;汉族大学生的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社会支持总体均有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蒙古族大学生 成人依恋 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0-11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
- 2 文献综述11-19
- 2.1 依恋研究11-15
- 2.1.1 依恋理论概述11-13
- 2.1.2 依恋对象13
- 2.1.3 内部工作模式13-14
- 2.1.4 依恋类型14-15
- 2.1.5 国内关于依恋理论的研究15
- 2.2 社会支持研究15-18
- 2.2.1 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15-16
- 2.2.2 社会支持的测量方法16-17
- 2.2.3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研究现状17
- 2.2.4 社会支持的作用17-18
- 2.2.5 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18
- 2.3 依恋模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18-19
- 3 研究方法19-22
- 3.1 研究对象19-20
- 3.2 研究假设20
- 3.3 研究方法20-21
- 3.4 研究工具21
- 3.4.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21
- 3.4.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21
- 3.5 研究步骤21-22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22-50
- 4.1 蒙古族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状况22-29
- 4.1.1 蒙古族大学生成人依恋两个维度和四种依恋类型得分状况22-24
- 4.1.2 不同性别的蒙古族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24
- 4.1.3 不同学科的蒙古族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24-25
- 4.1.4 不同感情经验对蒙古族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影响25-27
- 4.1.5 是否独生子对蒙古族大学生依恋回避和焦虑上的差异27-29
- 4.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29-42
- 4.2.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整体状态29-30
- 4.2.2 不同性别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30-32
- 4.2.3 不同学科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32-34
- 4.2.4 不同恋爱状态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上的差异34-38
- 4.2.5 手足之情对蒙古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38-39
- 4.2.6 成长主要照顾人对蒙古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39-42
- 4.3 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42-50
- 4.3.1 大学生的依恋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42-45
- 4.3.2 蒙古族大学生的回避型依恋对家庭支持的回归分析45-46
- 4.3.3 大学生的依恋与特殊他人支持的回归分析46-48
- 4.3.4 汉族大学生的朋友支持与依恋两维度的回归分析48-50
- 5 结论50-51
- 6 本研究的不足和创新51-53
- 6.1 本研究局限51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51
- 6.3 今后的研究方向51
- 6.4 启示和建议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57-60
- 作者简介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畅;;成人依恋研究综述[J];成功(教育);2011年14期
2 马一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3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4 陈姝娟;;影响青少年网络依恋的心理因素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许兴建;依恋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6 陈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8期
7 侯静,陈会昌;依恋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8 胡平;关瑜;;依恋行为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归因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4期
9 汤芙蓉;张大均;刘衍玲;;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3期
10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春;大学生感悟社会支持和感戴的现状调查及其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娜;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正堂;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宋欣欣;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6 肖婧;社会支持及非理性信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全宏艳;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作用的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飞飞;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海燕;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求助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宇;大学生成人依恋现状及其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30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3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