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劳教人员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劳教人员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人格心理学 青少年劳教人员 中学生 自我同一性 自尊 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目的考察青少年劳教人员和同龄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其自尊和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对64名青少年劳教人员和94名同龄中学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EIPQ)、自尊量表(SES)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SAADQ)。结果①两组被试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从高到低依次均为:扩散型、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劳教被试在4个同一性类型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χ2=11.375,P0.05),接近一半的劳教被试属于扩散型(42.20%);②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探索和承诺维度(除人际探索外)和自尊、社会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劳教被试的人际探索、人际承诺和探索维度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探索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③2×4多元方差分析表明:被试类型和自我同一性类型在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F自尊=19.54,P0.001,偏η2=0.115和F社会适应能力=13.85,P0.001,偏η2=0.085;同一性类型:F自尊=4.48,P0.01,偏η2=0.082和F社会适应能力=4.59,P0.01,偏η2=0.084),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显著高于劳教人员(t=4.28,t=3.80;P0.001);在两组群体中,获得型青少年的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显著高于扩散型和早闭型(P0.05),延缓型显著高于扩散型(P0.05)。结论青少年劳教人员的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两个群体的同一性状态对其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存在影响。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自我同一性是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的核心概念,以加拿大心理学家Marcia在Erikson的青春期自我同一性观点为基础,以探索(指个体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这时个体需要从多种选择中做出抉择,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投入)和承诺(指个体为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2 曾庆;;自我同一性与新生适应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12期
3 陈晓;徐菲;林绚晖;;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4 王树青;石猛;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大五”人格、因果取向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5 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6 张春妹;邹泓;;人格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7 刘楠;张雅明;;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8 徐薇;寇_g;;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9 杨红英;王国丽;;未成年犯自尊特点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辉燕;王琳;张巧明;;毕业后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周红梅;;大学生具体领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研究——以菏泽学院为主案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苏文;向岭;张平平;;自我同一性理论与测量研究述评[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王树青;宋尚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1期
5 王岩;赵天宏;;浅析大学生抑郁症成因及其心理调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1期
6 李艳丽;;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J];研究生法学;2007年05期
7 田桂荣;;英语反义词的语义分类[J];大家;2012年03期
8 徐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与运用——两种心理学的视角[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9 林晔;;在迷失与探寻中成长——探析《月宫》中马可的自我同一性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2期
10 佟艺峰;陈琪;;232名大学生同一性风格的调查研究[J];大众文艺;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川;李晓文;;少数民族个体在民族认同过程中的双重性[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王倩;杨晶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江楠楠;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6 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锐;论“自我”观念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楼天阳;虚拟社区成员联结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燕琴;关于上海外地媳妇文化身份构建的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成胜;湿地使者社会认同的质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峰;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园园;偏差青少年的社会联结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彭春梅;福州市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晓芳;男性青少年犯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蒋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慧珍;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及其与亲子依恋、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孔敏;情绪智力、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其亮;来自农村大学生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其矫正[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2 郑宁;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4 谯利平;夏欣;;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李伟,林金树,陈东才,杨琛,安进勇;福建省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研究[J];法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6 康树华;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与涵义[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7 段鑫星,池忠军,张利先,唐学成;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8 胡赤怡,杨彤,吴哨兵;违法犯罪人员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9 朱海燕,张锋,邓云菁;女性毒品犯的人格结构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10 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兰锋;青少年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刘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宇;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广和;曹淼孙;;心理养生视角下的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践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10年03期
2 王静;韩寒;;中学生社会适应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07期
3 张守仁;李红;;关注中学生的四个“意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期
4 张鹏;中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及应对措施[J];班主任;2005年06期
5 王树青;张文新;陈会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6 杨锋;;与精神空虚说Bye-Bye[J];科学24小时;2008年02期
7 庄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及相关教育启示[J];新课程(中学版);2008年Z1期
8 张文静;张增智;马希鹏;李军;刘颖;;中学生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04期
9 何江,徐友胜;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10 张智;李文芳;梁庆;董瑶洁;周波;廖峻;胡发稳;;中学生日常烦恼与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祖伟;孙配贞;;中学生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学校满意度的中介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葛明贵;余益兵;;当前中学生几项社会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4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龚翠萍;张捷;;包头市宏志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徐方忠;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李国瑞;;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研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赵亚男;郑日昌;潘子彦;;中学生情商问卷的编制及结果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安丽;胡卫平;;中学生科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冷荣兰;;中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报告[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州二职中 王小亚;当代中学生心理及行为浅析[N];商洛日报;2006年
2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毅然;腐败导致中学生心理阴影[N];北京科技报;2005年
3 陈英云 本报记者 赵琳;我市中学生“心病”越来越“重”[N];哈尔滨日报;2011年
4 高云;七成中学生认为母亲管教过度[N];中国妇女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洋;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N];甘肃法制报;2009年
6 李倩;花季少年“心”有多重?[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梁进峗;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N];白银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芬;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杨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检察日报社新闻研究室 北京民意调查所 张锴 王津京;豁达乐观 社会适应能力强[N];检察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肖汉仕;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编制及非理性信念干预[D];中南大学;2007年
4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丽娴;妒忌的内隐特性:理论与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楠;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爱红;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樊召锋;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艳丽;中学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观念与冒险行为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年
5 杨小洋;中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及与其阅读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晓飞;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袁茜;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心理分析及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雪梅;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与人际压力、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段碧花;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中学生创造性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38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3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