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之负面后效——以科举、高考为例
本文关键词: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之负面后效——以科举、高考为例
【摘要】: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以考试选才,考试在当今中国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高考制度,具有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的考试后效都十分明显——在做出巨大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具有重大消极影响的弊端。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为例,尝试对大规模高利害考试的利害分布及其产生的负面后效做初步研究。科举与高考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负面后效,其根源在于利害与风险的高集中性,承载着过重的责任与重负。根治负面后效的最有效措施莫过于分散其利害的高集中性,将其评价功能和利益分配机制予以疏散,对人才实行综合评价。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7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G424.4
【正文快照】: 大规模高利害考试指的是涉及人数众多、影响范围广、依据考试结果做出的决定将影响重大利益分配、对个人与社会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考试。本文所涉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当今的高考制度等。考试后效指考试对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群体产生的影响,尤指考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若玲;;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2 舒云;高考殇[J];北京文学;2005年10期
3 张希清;;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郑若玲;;科举至公之道及其现实启思[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许纪霖;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27期
7 郑若玲;;高考的社会功能[J];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03期
8 刘海峰;;十年来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的新进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1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上)[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刘海峰;科举制百年祭[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3 郑若玲;;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4 乔雪峰;;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文化传播和阶级流动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5 王宇翔;;考试排名孰之过——浅析考试排名的现象与本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Z1期
6 刘希伟;;科举制的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郑若玲;;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J];东南学术;2007年03期
8 范光基;;论高考制度的核心价值:公平公正原则[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张瑷;;青少年报告文学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李立峰;;高考改革:困境、反思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泽兵;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杨李娜;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熊华生;为了儿童的幸福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芦琦;关于古代受教育资格及权利实现的考察与比较[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8 张耀萍;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彭红卫;唐代律赋的演进及其特征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根洲;高考效度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当前我国考试舞弊现象社会透视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双凤;身份连带性高考加分政策正当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程飞;增强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竞争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于执立;《儒林外史》与八股取士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晓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科举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秀华;南宋宗室应举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姜振华;越南阮朝科举制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汤美丽;浦铣赋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雪君;古代科举回避制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明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良性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晓光;;印度教育“保留政策”问题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2 郑若玲;;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3 胡国勇;;竞争选拔与质量维持——大众化背景下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变革与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1期
4 余秀兰;;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6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7 郑若玲;;坚持考试改革考试——潘懋元教授访谈录[J];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04期
8 郑若玲;;考试经济与社会发展——以科举、高考为例[J];湖北招生考试;2006年08期
9 张希清;;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海峰;[N];光明日报;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守清;“千轴”与“一书”[J];今日中学生;2005年Z1期
2 曲铁华;朱永坤;;现代教育学视阈中的科举价值[J];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3 潘洪钢;;清代驻防八旗与科举考试[J];江汉论坛;2006年06期
4 徐梓;王炳照;;论传统学校教育与人才选拔的关系[J];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08期
5 孙琳;;探究创新能力的禁锢——浅议王安石改革科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6 林晓漫;;范进辞官之后……[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07年02期
7 蓝武;;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林仕谋;;古代科考的作弊与关防趣谈[J];语文天地;2009年14期
9 陈庆艳;;论科举考试对梅尧臣诗歌创作的影响[J];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妙批作文[J];初中生;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成;;科举与花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2 周振鹤;;清末科举考试策问中所反映的世界与中国(提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3 张捷夫;;清代山西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4 金滢坤;;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杨齐福;;移民与清代台湾科举制度[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6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乔长阜;;李白不预科举原因浅探[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8 张杰;;清代殊卷所见蒙古旗人科举家族[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9 魏明孔;;唐代科场作弊及防范诸对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承;科举之恶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明医”的启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翟伯成;清朝第一位武状元郭士衡[N];联合日报;2010年
5 河北省丰南市委党校 金铁锋;科举考试科目述要[N];中国人事报;2001年
6 ;常州的坊名与科举[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戴继芹;明清时期的“考后分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张佐;明清两代的云南解元[N];云南日报;2010年
9 陈清泉;为科举说几句公道话[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党伟龙;中国古代读书人健康问题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肖建新;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D];河北大学;2007年
6 王吉清;唐代的早期教育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郭宝军;宋代文选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靖华;明代科举与明代司法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刘小庆;清代士子科举考试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旭;八旗科举仕途:1644-1795——与金元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恩荣;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鹭;唐五代科举习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曾绍东;法律与社会:晚清科举考试法规评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俊起;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叶伟;唐代落第诗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李海霞;从科举取士重策论看公务员考试的改革方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涛;顺康之际昆山徐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59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59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