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30 14:21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湖南一师 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研究


【摘要】:中国近代是一个充满血污与屈辱、抗争与探索的历史转折时代。从戊戍维新运动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夕,我国近代知识分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重要问题——教育救国。这是近代中国特殊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他们认为中国贫穷落后,遭受侵略的原因在于国人愚昧、科学落后,而根源则是教育不普及、不发达。只有发展教育,才可以使人民由愚而智,使国家转弱为强,转贫为富,最终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于是,教育救国思想成为了近代中国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案,青年毛泽东也不例外。 从少年时代起,青年毛泽东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早年深受康有为、梁启超“教育为主脑”说的影响,在探寻改造中国和社会途径的过程中深切关注和严肃思考着教育救国的问题。特别是1913年毛泽东选择报考师范专业,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继而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又深受杨昌济、徐特立等一批以教育救国为职志的教师影响,毛泽东更加坚信改造国家和社会,“应以学校教育为急,造成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人才”,并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救国实践活动:开办工人夜学、成立新民学会、主编《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等等。 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的渊源不仅受其早年读书生活的影响,更来源于湖南一师开放、民主、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来源于湖南一师经师人师的教导,并由此形成了早期毛泽东探索救国救民思想的核心出发点:教育救国。但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毛泽东为了探寻救亡图存的最佳途径,不断进行研究、实验,又不断扬弃、更替。最终,通过实践选择,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敏锐观察,毛泽东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学说,追求革命救国。 本文从五个部分来阐述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硕士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该问题所使用的方法。第二部分阐述湖南一师期间毛泽东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分别从湖南一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南一师经师人师的榜样作用以及湖南一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三方面来介绍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其中重点介绍了湖南一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分别从兼容并包与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崇文尚武与自动自治的教育模式、古今结合与中西贯通的教育内容、竭诚将事与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和学以致用与培养能力的教育实践等方面阐述。第三部分是介绍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积极参与的教育实践,主要介绍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所参与的开办工人夜学提倡平民教育、成立新民学会组织勤工俭学、主编《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尝试工读计划实践新村主义、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践行新式教育理念和担任附小主事改革学校教育实践活动来阐述。第四部分则阐述了湖南一师期间毛泽东形成的教育思想理念。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改造、三育并重,身心并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一部分则对毛泽东在一师期间形成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指出其对当前教育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鸿翔;朱与墨;;湖南第一师范早期的民本主义教育对毛泽东的深远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3期

2 胡国强;;毛泽东文化教育革命思想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钟佩君;孙海林;;毛泽东中央苏区教育改革概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胡为雄;20世纪90年代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回顾[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5 高志强;;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全面发展观[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6 刘明钢;不能把所有正确的理论和经验都说成是毛泽东思想——对省编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的一点不同看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郭必恒;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11期

8 卜毅然;;毛泽东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党史博采(理论);2009年04期

9 雷晔;毛泽东早期教育观评述[J];丝路学刊;1993年04期

10 解丽君;刘福会;张锐;;论毛泽东青年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风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何光全;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39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239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d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