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通识教育的中国境遇

发布时间:2017-12-23 13:10

  本文关键词:通识教育的中国境遇 出处:《江苏高教》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通识教育 本土化改造 中国境遇 理想类型


【摘要】:经过30年的探索,通识教育在我国已被普遍接受并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改造特征,形成了三种理想类型,即精英模式、大众模式和传统书院模式。三种模式的代表分别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模式、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模式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模式。三种模式在设计上借鉴了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经验而非欧洲大陆国家的做法。三种理想类型为中国化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尝试,但是,三种理想类型的本土化改造在理念认识、制度设计和示范价值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通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学生知识结构生成的矛盾、通识教育知识化、通识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公平性等问题最为突出。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今天,通识教育已经为我国社会各界所接受并大行其道。自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高校率先引进和探索以来,由于文化传统、制度惯性与认识差异等因素,30年间,尤其是近年,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了本土化改造的倾向,对通识教育的这种境遇进行理性而科学的分析将更有助于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武;论政府经济职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周霄;小议社会组织分类——从韦伯到帕森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柳平生;;探求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的有机结合——由宋代经济史研究说开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梁华;;哲学视野下中国公共行政的理性思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调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姚俊廷;;在“事实”与“价值”之间——马克斯·韦伯学术方法的法理学启示[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7 唐帼丽;;论重构通识教育下的大学主体目标的意义[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洪才;论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张映辉;;绘画境界析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陆明远;;公益与效率: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公共性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朱国伟;陈晓燕;;公共行政理性范式的历史分析与三维理性范式构建——寻求作为公共利益实现者的公共行政[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彭君;;论董必武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及其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5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郑启福;中国合会法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建辉;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滔;寻找“最基层”:民族村寨村民自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敏;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姚海涛;试论人民监督员制度[D];南昌大学;2010年

4 吴莹;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新探索[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融;地方政府行为与社会冲突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晓玲;中国大学学术组织整合与重构[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彦;司法亚文化的负向功能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宋雅琦;我国城市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张子娟;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鲁洪;偶在世界的至善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华;;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2 贾雄;寓通识教育于大学专业体育中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8年01期

3 王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22期

4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5 王冀生;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6 沈壮海;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Z1期

7 刘智运;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梁德智,于殿举,刘小勇;通识教育在外语类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的地位及其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10 刘世昌,谷建春;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的历史追溯与现实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炜洪;;中职校要开展通识教育[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乐群;沈建华;王燕飞;蒋坤;岳伟甲;;我院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Ki-Su Lee;;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超越全球化,走向创新和交流(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邹顺鹏;邹晓辉;;论公平视域下当代科学通识教育的前瞻性——从《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得到的启示[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邓立光;;通识科应慎选教材,打下为学做人的基础[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7 王定华;;梅克莱约恩在阿姆斯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田玲;;全球化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对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影响研究[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9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孔庆涛;杨再淮;;通识教育语境下日本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研究——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沈祖芸 杨晨光 唐景莉;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09年

3 记者 丰捷;通识教育,教师“通”学生才能“通”[N];光明日报;2009年

4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湖北经济学院 邓东;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朱振国;教育部刘曙雄: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徐佳 实习生 伊永卉;通识和专识:教育改革博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刘东 演讲;通识、通才、通人[N];经济观察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褚国飞;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提供有益世界的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林安梧;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现状[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强;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D];吉林大学;2006年

7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8 何晓芳;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庄绍文;义务工作的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3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姚兰英;我国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秀波;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江海英;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海燕;我国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讨[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23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23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9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