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和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7 06:05

  本文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和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 出处:《当代教师教育》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自我效能感 人格


【摘要】:本文探讨了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大五人格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内部干预策略。通过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和大五人格问卷对150名中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了中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人格对其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Job Burnout and general self efficacy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then analyzes the interna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job burnout.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teacher's job burnout,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and the fiv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150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were investiga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elf-efficacy and person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have a certain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ir job burnout.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一、研究背景1.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用来描述专业工作者在工作环境上所引发的身体与情绪耗竭的现象,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程度过高,并无视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丽华;王丹;白学军;;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2 丁玲;赵佩瑾;张杰;吴芳;;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综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晏志勇;王波;;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新进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9期

4 李燕;;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及因素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年05期

5 刘连新;刘郁;;从人格角度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干预[J];中外企业家;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07年29期

2 张长英;刘美廷;;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魏梅霜;;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4期

4 赵丽萍;;论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1期

5 贺艳芳;;浅议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J];改革与开放;2009年06期

6 刘莉湘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优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解登峰;谢章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幽默风格关系的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黄秀英;刘建平;;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Meta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16期

9 刘永涓;柯煌强;;客房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研究——以厦门市五星级饭店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年04期

10 毛晋平;谢颖;;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及其与工作投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郝海涛;;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其关系研究[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四化;心理疲劳下运动员反应效果监控的ERP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李晓艳;顾客侵犯对服务员工离职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刘祯;个人—组织契合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宁静;员工对组织变革的结果预期、变革承诺与压力反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许倩倩;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于秀丽;人工作业系统(MOS)建模与员工组织优化[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7 许长勇;大学生专业承诺对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影响机制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8 从奎;组织气氛与员工反馈寻求行为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李晓艳;顾客侵犯对服务员工离职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驰;销售人员心理契约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华;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2 姚丽芳;高中教师压力缓解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蒙;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完美主义、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赵薇;基于自我效能的中学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戈志杨;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行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6 秦林;中小学教师工作责任心结构维度及其相关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7 丁玉兰;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工作倦怠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高志鹏;基于MBI-GS的AHP模型的飞行教员职业倦怠智能诊断检测系统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伍鹏;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颖;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陈秀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透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陈玉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干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年02期

5 高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6 王通理,楼晓明;关注教师职业倦怠[J];教学与管理;2004年01期

7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8 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9 翟慕华;;问诊教师“职业倦怠综合征”[J];教育与职业;2005年06期

10 马丽君;;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障碍[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勇;刘正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解析及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吴良根;;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8年03期

3 叶宋忠;;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赵金波;邵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6期

5 吕堂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陆晓燕;;浅谈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09期

7 张翼;陈彤;;浅谈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职业倦怠[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1期

8 王文全;;藏、汉两族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比较[J];西藏科技;2009年01期

9 赵建平;叶华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丽水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刘学伟;许延礼;;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心;战伟根;于焕芝;;论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途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董君;;克服职业倦怠 实现生命主体价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3 贾世超;龚少英;;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维良;马庆霞;;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宫贤平;王惠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孟丽丽;司继伟;王冬梅;;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丹;张丽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构、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陶涛;孙婷婷;;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A];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0年

9 田培树;;浅议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10 李西营;殷宏淼;;不同职业倦怠-投入教师在教学归因上的差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 许鹏;客观与宽容是重要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张昕;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N];文汇报;2007年

3 葛春霞;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学校 姬爱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点思考[N];新乡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徐德明;用积极的文化消减教师职业倦怠[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张红;突破教师职业倦怠的“三重门”[N];中国教师报;2011年

7 离石区第一小学校 李张平;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浅谈[N];吕梁日报;2011年

8 薄祥申;警惕:教师职业倦怠[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东北师范大学 刘晓明;教师职业倦怠破解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杜悦;开学了,他们为什么不想走向讲台[N];中国教育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文玉;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伟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葛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常素庆;吉林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江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成效的关系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立辉;论教育学视域中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D];河南大学;2005年

7 戴丽丽;城市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施小峰;荆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丁俊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荩桢;武汉市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0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40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