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基于三种美德体系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7 06:17

  本文关键词: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基于三种美德体系的比较研究 出处:《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道家 儒家 五德体系 积极心理学 品格教育 中国 美国


【摘要】:在价值多元化时代,美德的传授必须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之上。以先秦道家、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具备系统论的特征,但是其对当代德育的价值需要通过深入阐释和系统比较来加以检验。本文将五德体系与当代的积极心理学的美德一性格优势体系和美国品格教育的美德体系进行了比较。与美德一性格优势二维体系相似,五德体系是一种气质一美德体系,涵盖了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五德之间通过促进与制约的相互关系而表现出中国五行文化独特的系统性。其他两种美德体系的内容都可以从五德体系的角度来进行诠释。在我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继承和创新五德体系,需要准确定位五德体系的性质,重视概念澄清并且保持开放性地探索。
[Abstract]:In the times of value diversification, the imparting of virtue must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In the pre Qin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s the core of the five Renyilizhi letter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 theory, but through in-depth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ison system to examine the need for modern education value.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ive system and Contemporary Virtue personality system and advantages of American character education of virtue system were compared. Similar to a virtue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two-dimensional systems, the system is a kind of temperament a virtue system covers two aspects of the innate and acquired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 and restriction between through the promo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hina five unique culture system. The other two kinds of virtue system content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 Inheritance in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novation system, accurate positioning system needs five, attach importance to clarify the concept and keep open exploratio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分类号】:G410
【正文快照】: 在价值多元化时代,道德教育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要培养哪些美德或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综合利用不同美德或者协调他们之间的冲突,从而能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而做出优化的选择。这就要求美德的传授不能以单个“德目”的形式出现,而必须建立在美德系统论的基础之上,因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万俊人;道德类型学及其文化比较视境──兼及现代伦理问题与罗尔斯和麦金太尔对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政治协商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戴兆国;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成瑞;;普世伦理可能吗——从恩格斯的道德论述出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4 李学锋;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价值教育浅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陶新宏;;老子生态智慧的特点及局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谢晖;论诠释法律的意义整合[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7 孙威,金承哲,孙立涛;体育伦理的哲学探究——从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寻求体育科学发展的永恒信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8 吕耀怀;网络伦理:本土资源与全球性道德共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王晓朝;;文化视域下的宗教与全球伦理[J];博览群书;2002年04期

10 李磊;张彭松;;试论宗教信仰的伦理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再文;美国“品格教育伙伴”成立[J];全球教育展望;1994年02期

2 王学风;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3 郑富兴;论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4 刘长海;美国品格教育质量标准介绍[J];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3期

5 刘香东;;美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刍议[J];教育探索;2009年01期

6 郑富兴,李桢;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关于美国品格教育争论的伦理学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7 ;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谈华人品格教育的两大缺陷[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8期

8 施铁如;面向新世纪的品格教育实践[J];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05期

9 褚远辉,李明国;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林美云;;手牵手教出孩子品格力[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雪;缴润凯;;试论应为大学生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由大学生频繁自杀谈起[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王丽;胡英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探讨[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津凡;;乐观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周雅;刘翔平;;中国大学生的性格优势调查:性格优势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宋玉冰;;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经济贫困生心理教育[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8 刘一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汪灏;;《师说》的语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程方平;;张弧《素履子》中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丛;用积极心理学打造高“心”酬员工[N];工人日报;2010年

2 卧松 编译;让动物走进品格教育课堂[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程国媛;台湾教育如是说[N];山西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龚丹韵;幸福的孩子从哪里来[N];解放日报;2010年

5 闫秀敏 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管理哲学专业博士;虚静无为,一种特殊的“为”[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朱小蔓;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对教育的另一种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傅佩荣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不能落实到民间生活的学问是虚的[N];南方周末;2010年

8 本报记者 薛庆元 通讯员 付利;苏州 现代私塾引发德育之争[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郝明雷;世界选择了孔子[N];济宁日报;2008年

10 赵中建;布什政府公布美国教育改革蓝图[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科;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刘军;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年

8 陈海青;德性视域下的美国当代品格教育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9 苏娜;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屏;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娜;曾国藩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2 于莲;美国品格教育组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惠威;托马斯.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佳;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苏芸;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实践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狄伟;马丁·布贝尔的品格教育及其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宁芬芬;美国品格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苏琴;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课程观及其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9 戴英杰;托马斯·里可纳的新品格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丽;美国新品格教育中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40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40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3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