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主体的历史嬗变与教育意义
本文关键词:科学知识主体的历史嬗变与教育意义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主体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不同的主体认识推衍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从普罗泰戈拉到笛卡尔、康德,再到黑格尔、胡塞尔,一部西方主体哲学史就是一部人性问题的探索史。本文以主体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了科学知识主体的历史嬗变,即科学知识的主体由神转到了人,再由个体的自我演变到他人及共同体。在主体嬗变的影响下,科学知识的性质也由自我的内心独白转向"自我—他人—物"的社会建构。
[Abstract]:Subject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philosophical epistemology, different subject derived form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view of knowledge. Kant Tegora, Descartes, Husserl, and Hagel, a Western subject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this paper,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philosophy as a clue, analysi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namely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by God to the people, by the individual's self evolution to others and community. In the effect of the main evolution,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by self monologue to construct to "self other matter" society.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科学知识转型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12LN2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为核心的科学知识体系,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已居于主导地位。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如何得来的?这已成为科学哲学以及整个哲学的基本研究问题之一。任何教育都无法回避知识,对科学知识的不同认识与定位将直接作用于科学教育当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王浩斌;;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钱雯;;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的创新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付川;;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陈波;;水有流程 思有历程——读《陶行知新论》所联想到的[J];爱满天下;2004年02期
10 焦宝乾;;法律意义世界的进入与困惑——谢晖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读后[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海;;社会稳定机制的实现:制度公正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建构[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盛作国;;走向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逻辑学[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5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6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7 曾鹰;乔瑞金;;技术的文化解释学:对人类“自身”一种新的理解[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南n\;;历史行动或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从后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A];实践哲学的使命——首届“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发言文稿[C];2011年
10 周琦;;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生态伦理与伦理对策[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7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应方淦;基于生活世界视角的成人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王炜;海德格尔的技术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帆;教学方式变革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萌;日记体绘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莎莎;小学语文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活体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俊杰;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卫革;李国庆;;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柳礼泉;张红明;;革命传统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彭国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对教师专业化的启示[J];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郑引;;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自我价值的彰显[J];文教资料;2009年06期
5 李辉;李彦丽;;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对话式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3期
6 冯美玲;王晖;;道德教育的唯美选择:走向主体间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5期
7 张翠萍;张程彬;;浅论师生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8 郑宇红;主体性教育的新视角:教师的主体性[J];理论观察;2005年04期
9 申卫革;;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教育导刊;2006年04期
10 曹向利;;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蔡剑兴;;试析斯宾塞的科学知识价值观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于海波;;“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史瑜琳;秦洁;;沟通,从“心”开始——从心理日记谈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及纠正[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惠仙;宋振东;;普及科学教育 树立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 改善国民素质[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陈曼莉;;谈青少年科学思维素质的培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张海;龙国春;蔡军;杨建;;幼儿园、小学健康教育在防控手足口病中的重要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C];2009年
9 黄学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赵蒙成;;斯宾塞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培俊;我市公众科普需求日趋多样化[N];金昌日报;2006年
2 蒋建华;科学知识霸权与被压迫知识的解放[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陈才;亟待培养更多“科技教师”[N];东方早报;2007年
4 [英]史蒂芬·霍金 露西·霍金 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乔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记者 杨巧艳;海青“少儿牛顿暑假班”有特色[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刘秀来 阎芝莉;火火科普浓浓情[N];河北科技报;2006年
7 计琳;上海试点测评青少年科技素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李茂 编译;日本国际排名下滑 教育争论再起[N];中国教师报;2007年
9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建忠;全球15岁学生科学素质排出“座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王军荣;迷信 教师不该[N];中国妇女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2 王有升;被规限的“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祖军;农户对子女教育投入的行为逻辑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王晶莹;中美理科教师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仕东;科学哲学视野下的科学探究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卢旭;教育的现代性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2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沙琦;教育交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文慧;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纪玮玮;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颜红;道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97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9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