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实践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
本文关键词:中庸实践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 出处:《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庸实践思维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诚 慎独
【摘要】:中庸实践思维具有"率性"、"慎独"、"修道"、"至诚"等丰富的教育意涵,本质上是基于"中和"原则,借助"诚"之动力,采用"执其两端"的方法,将天所赋予的"人性"之德尽量发挥,帮助道德实践主体到达"成己成物"的"致中和"境界。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中庸实践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作用:通过"率性修道",激发潜存天赋;经"尊德性而道问学",提高自身修养;由"择善而固执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至诚无息",追求自我实现。
[Abstract]:The practical thinking of the mean has rich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uch as "freedom", "cautious independence", "practice of Tao", "honesty" and so on. In essence, it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neutralization" and adopts the method of "holding its two ends" with the help of the motive force of "sincerit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irtue of "human nature", to help the subject of moral practice to reach the state of "becoming an adult" and to aim a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practical thinking of the mean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candid practice", the latent talent can be stimulated; In order to improve self-cultivation, we should "respect virtue and ask for learning." From "choose good and stubborn", set up the correct values; Finally, "sincere no interest", the pursuit of self-real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身健康研究所;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临床心理科;
【分类号】:G441
【正文快照】: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且被视为“至德”。随着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并渐成体系。“中庸”,始见于《论语》,可溯源于殷周时期“尚中”思想[1]。“中庸”思想博大精深,任何诠释角度均可自成体系。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看,“中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忠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05期
2 田国秀;闫小鹤;;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3 姚利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雷,冯维;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与问题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魏青;论挫折教育的特征与原则[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3 唐雄山;郭店楚简儒家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陈彩芹,吴清时,林艳丽,钟碧红,叶艳荷;76例乳腺癌病人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干预[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22期
5 张译文;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谢维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植凤英;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张菡;王洋;;谈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异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洪冬美;中学教师的应付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吴玲丽;;癌症患者心理状态与个性的评析及干预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展;;群体动力学理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用的思考[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邓如陵;;激发创造灵感: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追求[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4 霍涌泉;意识心理世界的科学重建与发展前景[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超;论托马斯·阿奎那理性化的激情思想[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庭照;聋人与听力正常人图形视知觉加工能力的比较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孔文清;弗洛姆自律道德及其对中国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力;崇实厚生·回归自我[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刘占峰;解释与心灵的本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力波;郭店楚简《缁衣》校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郝文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李红燕;认知方式与阅读水平对文章标记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萍;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6 鲍彩莲;试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7 汪满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D];河海大学;2004年
8 朱湘虹;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9 王志琳;心·脑·行为——拉施里心理学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丹;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3 王忠斌;试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4 郭拥武,金辉,周建军,商晓梅;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易俐华;我国中学道德教育改革初探[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6 王红彬;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初探[J];教育导刊;2003年05期
7 冯春芳,成长春;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4年06期
8 刘军;信息网络时代与加强学校道德教育[J];攀登;2004年04期
9 田国秀;适应网络时代特征 调整学校德育战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李亚东;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前瞻性探索[J];教育探索;200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爱国;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D];苏州大学;2003年
2 张珍;企业员工的行为中庸化与其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2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3 鲍丽;熊英;;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4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5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6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8 胡雁波;;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6期
9 张志松;尹国兴;;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9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张婷邋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段素菊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伍芳辉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袁光亮;引导比实践更重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杨晨光;教育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舒斌;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安徽经济报;2006年
4 ;我州特岗教师资教大学生陆续到位[N];恩施日报;2006年
5 沙琼;大学生郁闷时别“硬扛”[N];健康时报;2007年
6 郑祥渊;戴云山麓“高知村”[N];福建日报;2007年
7 通讯员 安立新邋记者 荣肖磊;我省2007年度“助学工程”受助生确定[N];河北日报;2007年
8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9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记者 赵大勇邋赵小羽;不善交友致大学生心理疾患,父母有责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渭玲;媒体暴力信息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8 肖秋萍;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彦如;山西省大学生SCL-90的常模建立[D];山西大学;2003年
10 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02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0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