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生活的“四重”建构——论生活德育的生活根基的拓展
本文关键词:道德生活的“四重”建构——论生活德育的生活根基的拓展 出处:《江苏高教》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活德育 日常生活 德性生活 公民生活 文化生活
【摘要】:从道德生活的现实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现实的、反思性的日常生活,批判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丑陋,阐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良善;从道德生活的超越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超越性的德性生活,陶冶和培育健全的德性品质;从道德生活的公共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正义、理性的公民生活,培育学生的公民品德;从道德生活的文化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高品质的、优雅的文化生活,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和道德涵养。通过日常生活、德性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四重"建构,生活德育可以培育出更为整全的道德生活空间,促进道德教育目标与使命的实现。
[Abstract]:From the reality point of moral life, lif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construct a realistic reflection, daily life, daily life critique of morality in the ugly play in daily life moral goodness; moral life from transcendent perspective, lif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construct a transcending life of virtue, cultivate and nur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irtue; from the public angle of moral life, lif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construct a kind of justice, rational citizen life, cultivate students' citizen morality;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of moral life, lif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construct a high-quality, elegant cultural life,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culture ethics. Through the daily life, the life of virtue, civic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four" construction, life moral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a more holistic moral life space, promot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The realization of lif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EEA110340) 南京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1109004)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生活德育理论作为当代德育思想领域的重要理论,它倡导通过建构更为整全的道德生活来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道德品格的完善。但是,从近年来德育理论研究的进展来看,人们对于生活德育究竟应该如何建构一种整全的道德生活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学术争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丽兵,陈贤忠;人的全面发展视界中的高校德育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陈天梅;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4 李建秋;观众取向与电视频道专业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张焕明;;主体性的彰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6 陈世联;;儿童社会化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漆新贵;可持续发展与教育价值观的更新[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黄显中;;公民资格论——政府公共性视界中的公民公共感能力探究[J];道德与文明;2006年05期
9 苏振兴;彭艳芬;;古希腊智者运动的兴起与教育思想新探[J];东疆学刊;2007年01期
10 樊浩;“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汤剑波;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爱民;当代中国大学“做人教育”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彦然;学校德育制度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媛;生命教育理念探[D];河南大学;2002年
4 孙茂华;教育伦理评价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万俊;论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俊;道德学习:从知识到生活的革命[D];苏州大学;2002年
7 傅红;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以德为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马亚男;论冯友兰的人伦学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董昕;论教育善的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朱为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齐平;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非德育化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2 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及其优化[D];武汉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J];小学德育;2010年08期
2 李钰;;透视韩剧中的生活德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05期
3 丁飞标;郑国民;;构建“生活德育”新体系的思考和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1年19期
4 刘铁芳;面向生活 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8期
5 周小李;;论生活德育理念及其现实困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张忠华;李明睿;;生活德育:我们研究了什么[J];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04期
7 宋艳;回归生活德育的实践途径[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8 王娟娟;;关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7年07期
9 ;让德育回归生活[J];党史纵横;2006年12期
10 袁迎春;;教学与生活关系研究评述[J];教学与管理;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伯兴;;试述生活德育的特性[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鉴;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2006年
2 本报通讯员 万传文 柏依朴;让德育看得到[N];常德日报;2006年
3 孙振东;歧义颇多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做人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贵州省商业学校团委 任萍;关注学生的生活德育教育[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庆华 通讯员 郭自强;课程改革:为红山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N];赤峰日报;2006年
7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局长 詹和祥;抓住关键环节 推进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肖伟胜 王书林;从知识“容器”角色中解放出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局 邱子华;新课程需要务实高效的教研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孟小军;民族地区新农村,教育发展转向[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青竹;学校生活德育寻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恒川;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玮;美学精神与生活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伟伟;回归生活: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探析[D];华侨大学;2012年
5 高月萍;班级里的道德生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胜;文化视野中的洋务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银玲;试论生活世界的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伟;一个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田小红;学生课堂生活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晓红;从“成圣”到“成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9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0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