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视角的教师学生观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隐喻视角的教师学生观的实证研究 出处:《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隐喻分析的方法可以看出,当代教师持有的学生观具有以下特点:教师对学生观不同维度的关注具有片面性;教师持有的学生观具有内外两方面的冲突性;教师自身特点对其持有的学生观存在负面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优化教师的学生观,包括:加强学习,优化教育观念;注重反思,修正观念缺陷;多重协调,改善教育生态。
[Abstract]:Through the metaphorical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 students view held by contemporary teachers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eachers' attention to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tudents' view is one-sidedness; The view of students held by teachers has the conflict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Teachers' own characteristic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tudents' outlook.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optimize teachers' views on student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learning and optimiz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flection, correct the idea defect; Multiple coordination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colog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一、研究设计纵观历史,很多学生观的表达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的,当前的研究也说明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发生的起点。[1]因此,教育隐喻中的学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学生观的形成、表达和反思。本研究希望能够基于隐喻分析的方法对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炜;;隐喻的主观性与阅读位置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2 颜志科;;模因论视角下隐喻的生成、发展与传播[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3 王向宇;;从思维层面看广告修辞[J];新闻世界;2010年11期
4 刘桃梅;;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对“下”的英汉义对比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路翩翩;;论诗歌隐喻的认知意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刘璐;;浅谈语言中的隐喻[J];青春岁月;2010年20期
7 刘兵;谭笑;;科学的两种修辞建构及其案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刁生虎;;庄子对中国“象喻”文学的贡献[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9 刁生虎;;隐喻与象征——以《周易》为中心的探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张知馨;;文学隐喻特性分析——以张爱玲小说中的隐喻现象为例[J];青年文学家;2009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晓敏;;浅议《人生拼图版》中的蒙太奇手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军;;《好了歌》中的隐喻及其英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5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刁生虎;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基于隐喻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莉;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D];南昌大学;2011年
5 李娟;王蒙微型小说语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宁;儿童的确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银;废名诗歌中的禅踪佛影[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烨;西方近代自然语言观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芳菲;诠释后现代女性艺术家的“自我关注”[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王珊;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41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4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