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话语研究及其教育学意义
本文关键词: 教育学研究 批判话语研究 范式 意识形态 权力 出处:《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戴伊克的批判话语研究综合社会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社会认知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话语之间的协调作用,通过心理模式、语境模式、事件模式研究生产和再生产意识形态的具体过程,并根据"意识形态方块"等方法研究意识形态话语结构的各个层面。教育学批判话语的权力分析从话语/社会分析、批判语境分析和交际事件分析三个阶段阐释话语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交互状态。这种批判话语研究范式能更好地揭示教育问题,体现教育学研究的人文精神。
[Abstract]:Dijk's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such as social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study the coordinating role of social cognition between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discourse, through the psychological model, context model. The event mode studies the concret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ideology. An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box"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at all levels. Pedagogy critical discourse power analysis from the discourse / social analysis. Critical context analysis and communicative event analysis explain the interactive state of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power structure in three stages, which can better reveal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and embody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pedagogy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GD11CJY08)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批判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近40年来一种重要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国内教育学界的相关研究比较注重批判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介绍,尤其是对英国兰卡斯特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等人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强调批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武升,廖敏;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余东升;;质性研究:教育研究的人文学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3 范涌峰;刘梅;;论元教育理论研究的“无效”现象——兼论教育学和教育学者的“真独立”[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13期
4 刘剑虹;赵则玲;;大众化语境下教育学话语的变革与话语范式转换[J];教育科学;2006年02期
5 邱关军;;田野调查与教育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年01期
6 余逸群;;教育学研究中的困境及其出路[J];教育评论;1989年01期
7 成长群;中国教育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邵燕楠;教育哲学缘起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9期
9 刘力;;论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特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01期
10 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斐;;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2 郑旭东;;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式与理论归属[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胡英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德育机制是和谐育人的最佳范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5 齐梅;;论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研究方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胡英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德育机制是和谐育人的最佳范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C];2010年
7 焦向红;;网络教育呼唤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8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邓友超;;庄泽宣及其《教育概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韩伟;常家树;;校园德育人性化教育的和谐需求[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巴战龙;校本课程开发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宣小红 李德刚 谭烨 董洁 王静 王蕾 姜天海 招斯U,
本文编号:1453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5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