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发展:本体论反思与实践逻辑
本文关键词: 高校教师发展 目标 内涵 特点 实践逻辑 出处:《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高校教师发展是教师与环境的双向建构过程;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继而提高自身和组织存在价值的过程;是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发展,知识发展,学校发展不断实现和谐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高校教师发展包括教师伦理道德发展、专业发展、地位发展几个方面,具有终身发展、多向度发展、个性化发展等特征。高校与教师的双向建构,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共同作用,教师培训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在学术场域中强化教学能力,是促进高校教师持续和谐发展的实践逻辑。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two-way construction process between teachers and environment. It is a process in which teachers constantly transcend themselves,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n improve their own and organizational existence value. It is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own development, students' development,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school development to realize harmony and unity.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ethic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tatus development, with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multi-directional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two-wa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the interaction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culture,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eaching ability in the academic field. It is the practical logic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校学术职业分层与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创新研究”(BFA090051) 中国高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研究”(11YB147) 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示范项目“创新‘导、训、助’三位一体模式,创建高校青年教师能力提升体系”(教育部教师司(2013)13号)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对高校教师发展本体意义上的理解是个令人头晕的事情。国际学术界对于高校教师发展内涵的六种典型解释[1]反映出对这个概念认识的多样性和模糊性。这六种典型解释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种代表性观点:即专业能力观(Menges R.J,Mathis B.C.1988;Dilorenzo T.;M,Heppner P.P.19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乔连全;吴薇;;大学教师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第四次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2 徐延宇;李政云;;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概念、变迁与理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12期
3 叶怀凡;;绩效工资制度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有祝;李晓农;;依法强化教师主导作用 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2 施晓光;;促进高校教师发展(FD):政府与高校共同的责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1期
3 沈辉香;;基于人文关怀视角的高校教师发展本质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王丽华;;高职教师科研意识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许迈进;楼成礼;李伟;;澳大利亚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6 高桂云;王兆瑞;;2001—2009年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研究现状及进一步推进此研究的建议——基于文献计量的统计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年02期
7 王丽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意识现状及对策分析[J];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董金伟;;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策略——以G大学为例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9 钟秉林;刘丽;;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10 佘远富;;论大学教师培养之道——兼论大学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与持续发展的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兰香;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金春;我国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理念与行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历史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慧英;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郭敏;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洁;本科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涛;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学术”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晓东;高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梅红娟;论大学教师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5 邵春艳;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认知学徒制视野[D];江南大学;2011年
6 陈明伟;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琳;高等理工科院校教师教育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梦洁;大学教师发展之个人素养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9 王丹凤;教学学术视角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汤晖;在汉部分高职院校大学教师发展之个人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贤泽;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赵希斌,邹泓;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3 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职业发展及其促进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马健生;鲍枫;;美国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探析——以西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5 姜勇;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后现代转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王春玲;高益民;;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7 林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运动的历程、理论与组织[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8 段晓明;;学校变革视域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9 吴振利;饶从满;;斯坦福大学的教职员帮助中心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10 赵蒙成;;“非正式学习”论纲[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本芳;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玲;长沙市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宏伟;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潘文利;美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恩浩;;谈消费教育的内涵、目的及其基本任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杨捷;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目标[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3 朱国先,郑建祥,马丽杰;素质教育的目标内涵与实施[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4 马文奎;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几点认识[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5 裴跃进;开放式校本教师培训的“开放”内涵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03期
6 臧平;教育创新[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李酉亭;张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TPDS[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黄小英;开好《教育技术学》课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S1期
9 李焕英,刘秀台,李铁旺,郝小平;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年02期
10 蒋向红;师德内涵和师德建设[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曲铁华;梁清;;略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傅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原则[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锋军;杨文胜;;谈“南京市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中教育技术装备的问题与对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廖义军;;徐特立德育思想探析[A];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谭魁鹏;;民办高中教师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浅谈关于学校以及教师队伍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王国英;;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开放性教育的实践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王光龙;;叶圣陶论略读学习指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淑猛;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梅玲;浅谈科学探究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岳喜凤;教师专业化:理念重建与内涵拓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孟桂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探赜[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辛辰;网络德育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贾腊生;数学教学心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苗田翠;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耀玲;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沈大山;学校道德领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温双艳;论学校品牌建设[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56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5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