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童年中晚期孤独感的发展轨迹:一项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25 01:15

  本文关键词: 孤独感 发展轨迹 潜变量增长模型 性别差异 同伴接纳 出处:《心理学报》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使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84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历时三年的四次追踪测试,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建模,检验小学2~5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变化趋势,并考察不同性别儿童孤独感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同伴接纳对孤独感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2~5年级小学生孤独感呈曲线递减趋势,递减速度逐渐减缓,起始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2)女孩起始的孤独感水平显著低于男孩,而发展速度、加速度则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较高的同伴接纳对当时儿童孤独感的降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采用孤独感发展的情境观,并结合儿童认知、自我发展的特点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Abstract]:The questionnaire and peer nomin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test 884 students in grade two of primary school four times for three years. The model of latent variable growth was used to test the trend of loneliness in grade 2 and grade 5 of primary school. The effects of peer acceptance on loneliness changes in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neliness of grade 5 pupils in grade 1: 1 was decreasing, and the decreasing rate was slowing down gradual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itial level and development speed. (2) the onset loneliness level of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boy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development speed and acceleration; (3) higher peer acceptance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reduction of children's loneliness at that time. The study adopted the situational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neliness,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cognition and self-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青年课题(CLA080245)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1) 上海市2011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B11039) 上海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孤独感是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通常伴随着悲伤和空虚等消极情绪反应(AsherPaquette,2003)。已有研究表明,孤独感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当中(Rotenberg,1999)。不仅如此,个体很早就可以体验到孤独感,而且学龄前儿童就已经可以用言语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姗姗;;别让孩子在网络世界中变得孤独——试析孤独感与网络使用不当的关系[J];大众心理学;2009年05期

2 张建齐;;流动中学生孤独感和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王福兴;徐菲菲;李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3期

4 汪阳;;孤独症会传染[J];大众心理学;2011年08期

5 孔鑫;徐勇;葛玲;;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相关回归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6 刘志强;;高职贫困生孤独感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11年03期

7 尹绍清;赵科;尹可丽;;彝族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的结构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3期

8 侯舒艨;袁晓娇;刘杨;蔺秀云;方晓义;;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9 牛利;王卫平;牛忠贤;赵淑娟;姜峰;;社会支持对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10 解静;陈元玉;江琳;王少冰;;汕头地区养老院和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孤独感、自尊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阿勐;刘宣文;;大学新生的移动电话使用对入学后孤独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孙晓军;周宗奎;;中美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马利艳;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晓培;孔祥海;石文典;;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嘉玮;崔光成;张冬冬;;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7 曲可佳;邹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能力、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孙晓军;周宗奎;;中美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赵建敏;解志韬;祝金龙;;情绪智力、孤独感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基于上海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艳;谷传华;;大学生社会性问题解决、社交状况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永明;孤独的代价[N];南方周末;2011年

2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3 ;如何消除孤独感[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4 清源;如何消除孤独感[N];民族医药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都市人为何难逃孤独感[N];北京科技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振辉 通讯员 宁习源;“空巢老人”如何摆脱孤独感[N];广东科技报;2008年

7 李明贤;走出孤独的困境[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记者 汤南;广州独生子女孤独感低于京杭[N];信息时报;2003年

9 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理门诊硕士 黄秀琴;网络成瘾像赌博[N];健康时报;2004年

10 一凡;面对青春期的孤独感[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景晓路;航天模拟环境对小组心理的影响及干预[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4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亮;青少年早期的同伴侵害:发展轨迹、相关因素及性别差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淑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实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瑞;研究生学业拖延、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秦梅;大学生网络激情与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亚灵;西藏班中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10 何雯;两类家庭关系不利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与社会行为、孤独感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61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61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7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