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本建筑学的读本——参观休宁双龙小学有感
本文关键词: 休宁双龙小学 维思平 学校建筑 预制装配建筑 基本建筑学 出处:《建筑学报》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维思平新近完成的安徽黄山休宁双龙小学设计的解读来探讨建筑师如何平衡基本建筑设计问题的解决和设计的形式追求之间的关系。建筑师用"轻轻触摸大地"这一带有诗意的表述来陈述其设计理念,通过从场地、技术和使用3个方面的分析,笔者以为这个特别的屋面处理恰恰集中表达了建筑师对这些建筑设计基本问题的综合思考。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lution of basic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blem and the formal pursuit of desig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sign of Huanning Shuanglong Elementary School in Huangshan, Anhui Province, which was recently completed by Visiping. Touch the earth gently "this area has a poetic expression to state its design philosophy." Through the an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of site, technology and us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is special roofing treatment precisely expresses the architect's comprehensive thinking on the basic problems of th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分类号】:TU244.2
【正文快照】: 2012年的11月23日,我参加了维思平及《建筑学报》组织的一个关于他们新近落成的黄山休宁双龙小学的研讨会,在现场听取了吴钢和谭善隆两位建筑师的介绍并参观了校舍。维思平是一个典型的“海归”建筑师创办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国内开展业务的十多年时间内已经完成相当数量的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葛丽丽;;学校设计的美学启蒙[J];缤纷家居;2008年09期
2 刘玉龙;;创造适合新课程标准需要的安全空间——灾后重建学校建筑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09年03期
3 黄汇;;国外中小学校建设一瞥[J];世界建筑;1986年04期
4 杨文伟;王文科;王炜军;;学校建筑的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建议[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8期
5 马涛;制造表情——学校建筑的一种可能[J];城市建筑;2005年09期
6 ;学校,柏林,德国[J];世界建筑;2008年09期
7 杨文伟;;砖混结构学校建筑防倒塌抗震加固[J];建筑结构;2010年S2期
8 庄航星;;震区中小学校电气设计探讨[J];建筑电气;2009年04期
9 梁献超;李宏;;学校建筑抗震性能的思考——由汶川大地震谈起[J];江苏建筑;2009年03期
10 李军;;李军: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北京大兴9号地中小学校项目设计浅谈[J];建筑与文化;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树枝;;汶川地震灾区学校建筑的震害分析[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芳;殷平;;独立新风系统在学校建筑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3 郭书胜;;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校园建筑与人文省思的方向——以台湾中小学校园建筑为例[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廖文彬;何庆丰;谢益人;黄集生;;某工业学校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苏毓德;;校园绿建筑设计之研究——以台湾地区学校为例[A];第三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东海;张超;邓雪松;邹征敏;;由汶川地震学校震害反思学校建筑安全[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林树枝;;汶川地震灾区房屋抗震加固及设计的几点建议[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8 孙伟民;郭樟根;倪天宇;丁帅;沈丹;;汶川地震中中小学校建筑震害调查及抗震性能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小红;;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的认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10 翁大根;夏敬德;任晓崧;;消能减震技术在学校建筑的框架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华蓉 王强;学校建筑如何满足教育需求?[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张珏娟邋李晓东;为孩子减压 绵阳将造“游乐园学校”[N];四川日报;2008年
3 范思;把握建筑关联 细节是关键[N];中华建筑报;2005年
4 马琳;灾区亟需过渡板房原材料[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5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综合布线工作组;遵循共性 兼顾个性[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6 李玉明;汶川地震中为什么多数校舍损毁严重有些却基本完好[N];中华建筑报;2008年
7 郭莹;陈旧落后是震中校舍垮塌重要原因[N];北京商报;2008年
8 贾海峰;姜伟新震区归来:将严查校舍质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叶铁桥;玻璃幕墙尤其不适合在高校出现[N];中国建设报;2007年
10 葛云;倒塌的建筑在哭泣[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书胜;当代台湾中小学校园建筑及21世纪转型的新趋势[D];同济大学;2008年
2 李曙婷;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印;中小学校在地震中的安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孟丽姣;太原近代学校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初探[D];天津大学;2007年
3 王秀静;山西近代高等学校建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郭伟;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山西省近代学校建筑[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5 唐文婷;现有中小学适应性更新改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6 胡发仲;小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及其未来发展态势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韩丽冰;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空间灵活适应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洋;碰撞与交融[D];同济大学;2007年
9 董志燕;示范中学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刘伟;北京地区小学个性化建筑形式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9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7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