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的移徙与民族文化的交融——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解析
本文关键词: 慕容鲜卑 传统教育 游牧文化 汉文化 文化交融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匈奴、东胡、乌桓、鲜卑从来都不是单一、孤立的民族存在,这些族群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往来,在相互交往中,周邻民族间的生活习俗趋向雷同,自然在情理之中。在追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问题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交融伴随于每一次政治中心的移徙,而多民族文化以习俗的方式保留在慕容鲜卑的传统教育之中。西汉时期匈奴、东胡、乌桓的共生态势出现了慕容鲜卑在习俗上的多源;檀石槐时期鲜卑民族的分裂、迁徙与融合使慕容鲜卑在文化上呈现出来多元的特征;而慕容鲜卑政治中心的移徙中对汉文化的吸纳则是慕容鲜卑传统教育见有汉文化元素的关键。
[Abstract]:Xiongnu , DongHu , Wuhuan and Xianbei have never been a single , isolated ethnic group . These ethnic groups have different forms of communication . I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Murong Xianbei ,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ethnic culture has appeared i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Murong Xianbei .
【作者单位】: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东北古代方国属国史研究”(10@ZH006) 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项目“东北古代民族的社会发展研究——以秽貊族系为中心”(吉教科合字[2013]第45号)
【分类号】:G529;K23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红梅;;向慕与吸纳:学校教育在游牧民族社会的推进——以前燕官学教育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2年04期
2 刘兆伟;;中国古代东北乌桓、鲜卑教育概说——乌桓教育的原始特征与檀石槐鲜卑教育的开化[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宝秀;内蒙高原东南缘民族变动与经济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2 刘子敏,金荣国;《山海经》貊国考[J];北方文物;1995年04期
3 姚玉成;“别种”探微[J];北方文物;2000年01期
4 马一虹;唐封大祚荣“渤海郡王”号考——兼及唐朝对渤海与高句丽关系的认识[J];北方文物;2002年02期
5 任晓晶;;论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的民族融合[J];沧桑;2009年01期
6 赵红梅;;“渐慕华风”至“尊晋勤王”——论慕容^剖逼谇把嗟闹谢贤琜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陈鹏;;清代东北地区鄂伦春编旗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董晓荣;;敦煌壁画中的固姑冠[J];敦煌研究;2006年03期
9 梁云;;内蒙古地区鲜卑历史的研究意义[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肖爱民;;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羊的繁殖技术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y;;近六十年来(1919—1980)国内研究匈奴的概况[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6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妍;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的历史地理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霞;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许春华;北凉王沮渠蒙逊及其政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吕阳;“盛乐城”与“盛乐宫”地理位置考辩[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施天放;清入关前后帝、后服饰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李海默;两晋时期地方行政运作探微[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轩;魏晋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天放;汉末至东晋初期人口迁徙对辽东地区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马旭东;北魏牧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凭;;民族融合与制度革新——十六国北魏的历史轨迹[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明德;庄金秋;;略论慕容鲜卑与两晋的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9期
2 郑小容;慕容^坪夯母锫允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1期
3 陈燕;十六国时期氐族和鲜卑族教育政策对比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02期
4 高然;;20世纪以来五燕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05期
5 额尔德木图;论元代蒙古族丧葬风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韩雪松;林革华;;慕容燕与两晋关系略论[J];东北史地;2008年05期
7 杨军;;前燕兴衰[J];东北之窗;2010年21期
8 张久和;两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与高句丽的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03期
9 艾荫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辉煌——秦统一论纲(一)[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李海叶;;北魏时期的慕容鲜卑[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建国;张敏;;北朝文化中的游牧文化因素[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2 叶文宪;;汉承秦制和汉文化继承楚文化[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光明;;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三题[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王晓萌;;试论清代治畲政策的转变对畲族汉化的推进[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5 李寅;;清朝皇陵的陪殉制度[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6 缪钺;;略谈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7 彭向前;;谅祚改制考论[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8 周典恩;;清代畲汉文化冲突述议[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9 顾奎相;;第三讲 评说“澶渊之盟”的是是非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10 黄凤岐;;第六讲 耶律阿保机——辽朝缔造者[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进昌;游牧文化在元代达到高度发展水平[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2 徐进昌;游牧文化在元代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3 王大方;鲜卑文化管窥:马镫的发明与人物双狮纹金饰牌考[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大连市艺研所研究员 李振远;辽代的大连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撞击[N];大连日报;2009年
5 孟繁清(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元朝诸帝如何逐渐受汉文化影响?[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6 ;何谓“清承明制”[N];北京日报;2005年
7 ;感受历史的斑斓 触摸文明的脉搏[N];中国文物报;2006年
8 记者 何小龙;“华亭曲子戏”荣登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N];平凉日报;2006年
9 高建础;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与陈琳墓考[N];扬州日报;2005年
10 本版编辑 白云翔 信立祥 高崇文 赵化成 焦南峰 张得水 杨焕成 龚留柱 黄展岳 韩国河 韩玉祥 朱青生 石翠 张志清 张仲立;巍巍芒砀彰显汉梁文化 商丘古城传载千古文明[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然;五燕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黄寿成;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沈海梅;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D];云南大学;1999年
4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海刚;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与文化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孙晓松;清中期书画收藏热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庆辉;唐代中国文献流传日本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何宇;清代“国语”的制度化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路阳;蒙元时期汉人世侯群体和北方儒士关系探讨[D];郑州大学;2006年
6 郑岩;清前期京旗官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侯亚伟;元代皇室祭祖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赵萍;试论金中期女真族“全盘汉化”及维护旧俗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师焕英;从平城到洛阳[D];山西大学;2007年
10 钱龙;东魏北齐“胡汉冲突”下的汉化趋势[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13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1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