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理性的伦理意蕴——基于Web2.0的网络教育文化视角的分析期

发布时间:2016-10-30 14:50

  本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理性的伦理意蕴——基于Web2.0的网络教育文化视角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教育技术理性的伦理意蕴——基于Web2.0的网络教育文化视角的分析

郑忠梅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园丁教育网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教育背离了自己的目的,Web2.0网络文化所折射出的网络道德教育现象呼唤更自觉的网络教育文化反思,对教育技术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做些深入探讨有助于明晰教育技术理性的内涵、本质与功能。本文提出伦理意蕴是内蕴在教育技术理性中的已然内涵和根本特质。教育技术理性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契合和高度统一。基于Web2.0网络技术平台,教育技术理性应当而且可以得到充分表达。

关键词:教育技术;理性;伦理;文化;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几乎是被迅即发展的网络技术裹挟着前行,人们的生存方式由“自然生存”走向“数字化技术生存”。不经意间,Web2.0已成为“主流”,为网络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理念与技术滋养,造就了由“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的Web2.0大众网络文化生活图景。而Web2.0网络文化所折射出的网络道德教育现象呼唤更自觉的网络教育文化反思。对此,教育技术理性研究责无旁贷。但有关的探讨并不多见。房雨林以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状况为个案探讨了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技术理性的应用要凸现技术应用的自身价值;张润芝在“有关教学设计技术理性的思考”中提出,教学设计需要技术理性,而代表这种技术理性的既不是现代教学媒体,也不是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而是作为教学设计理论核心内容的分析技术、决策技术和评价技术,相关的讨论依然缺少对教育技术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入研究。基于避免成为“电脑的奴隶”和“网中之物”的理性自觉,也出于大学教师育人责任的担当,笔者开始思索教育技术理性的问题。在此,笔者继续对“教育技术理性是什么”“教育技术理性应当做什么”“教育技术理性可以做什么”等基本问题进行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一、教育技术理性是什么?

“教育技术理性是什么”是对教育技术理性应然内涵的追问与求索。

这自然逻辑地要追问“教育技术是什么?”从1963年提出第一个教育技术定义(视听教育),到1994定义“教育技术(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再到2005定义“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设、使用与管理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提升绩效的研究与伦理实践”,AECT不断根据这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来赋予教育技术定义新的内涵,不断引发着关于“教育技术是什么”新的解读,其实质是围绕着教育技术的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探讨。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认识和征服自然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功,确定了它在人类生活中不可取代的地位。理性开始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纯粹工具性的东西,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日益分离。技术理性成为一种神话,导致了工具理性的霸权,价值理性遭到贬抑。从本源和本质上看,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原始统一的,技术理性原本是内在附属于人的,是人们用以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实现自身理想的工具和手段之一,结果竞发展成为人的生存意义的创造者和人的价值的确证者,这种手段与目的的错位是导致技术理性“僭越”、价值理性被“遮蔽”的根本原因。要廓清技术理性发展的正确路径,就要正确地理解人。人是多维度的存在物,具有本能、直觉、自由、情感、意志、理性。人,也只有人,才是技术理性的终极关怀对象。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无论科技“多么重要、么伟大、多么值得大力弘扬,都只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从属于人性、服务于人性,受制于人性整体演进升华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从而有利于人性的存在和发展、完善和升华;僭越人性的科技终将成为人类自身的掘墓者。”

反思技术理性的原始内涵和嬗变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独特的和综合的形式,是一种植根于人类物质需求,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正是由于启蒙理性的推动和塑造,科学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提升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控制力量;而以技术理性为内在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也见证了人的主体性力量,体现了主体对思维客体规律的认识、运用和驾驭,本身就是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确证,也为人类提供了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路径。正是借助于技术理性的张扬,人类开创了一个以自身为价值原点、以自我为世界中心、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主体性时代。这表明,启蒙理性本身原始地内含着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方面的承诺,而且技术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类的价值诉求。技术理性既不等同于工具理性,也并非与价值理性完全对立。技术理性及其成就作为人类争取自由的不可逾越的基本步骤和重要过程,与人类的存在价值以及人类崇高的伦理追求、美学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教育的根本旨归是把人培养成有德性、有理性的人,即有人性的人。而依托网络技术发展的教育技术理性支持下的教育,具有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应该是从终极目标层面上来实现这一教育的过程。对教育技术理性的探索始终应以教育的终极目的——发展人的德性、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技术是作为工具和方法来被考虑如何更好地表达价值理性的伦理关怀达到教育目标的。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教育本身也被技术化,铸造道德品质的知、情、信、意、行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被技术理性简化为单一的知识来传递,在实践上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来训练。回归教育技术的价值理性,教育技术最直接或本质的功能应当首先指向人德性的养成,发挥技术理性寻找人生意义的根据,导之青少年以成人之道、做人之理,引领他们追求富于德性的生活,不断提升做人的境界。事实上,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教育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在传递教育信息的同时,必然蕴含着价值引导,即内含着教育者(信息传递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追求价值理性激发技术理性的动力机制,教育技术理性是基于价值关怀和引导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当Web2.0不经意间从“潮流”成为“主流”时,我们需要以Web2.0网络教育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教育技术理性的深度内涵。笔者以为,伦理意蕴是内蕴在教育技术理性中的已然内涵和根本特质。Web2.0时代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根本特点和突出标志是走向教育技术的人性化回归。由Webl.O、Webl.5发展到Web2.0,互联网体系内实现了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掌握者集中控制主导到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转变,不仅是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也是互联网应用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刷新。Web2.0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还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驾驭网络技术的主体。这个理念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并且会越来越清晰和没有止境。至少在当前,人们认识并已享受到:Web2.0框架下的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具有强烈的聚合性、社会性、开放性、创新性和自组织性的工具。Web2.0时代的互联网是信息流动传输的平台、服务提供的平台和业务聚合的平台。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信息提供者和获取者、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自管理、自服务。基于此,Web2.0实现了网络技术发展自身内在的伦理诉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不谋而合,而并非是教育技术价值理性的刻意印证。Web2.0服务框架支持下的教育技术应用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的实践活动。合规律性表征着主体突破客体表象探索未知可能性的求真的基础本性,揭示了人的理性行为中的技术理性意蕴;合目的性充分体现着主体对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和意义的自觉追求,表征着人的求善的超越本性,表达了人的理性行为中的价值理性意蕴。Web2.0网络教育文化的视域中的教育技术理性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契合和高度统一。

二、教育技术理性应当做什么?

对“教育技术理性应当做什么”的回答涉及人们对教育技术理性的价值期待和追求。

现代科技的“疯狂”发展似乎已经为人们描绘了科技发展的一种“终态”:“生命将不仅能控制某一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力,而且能控制逻辑上可能存在的一切宇宙中的物质和力;生命将扩展到逻辑上可能存在的一切宇宙中的所有空间领域,将能够储存无限的信息,包括逻辑上可能获得的一切知识。”…尽管现实的科技并未走到如此令人惊恐的地步,但网络技术所创造的虚拟世界正在成为人们逃避尘世、寻求“内在幸福”的乐园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各种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尤其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技术性道德失范如网络犯罪,人们禁不住要追问:在这个以技术命令冲击价值理性约束的网络时代,在网络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技术理性应当做什么?

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迅速推动了网络社会的崛起,但它们对人的生存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等方面的教育却远未得到重视。Web2.0网络技术中的在线著作与生成工具使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布思想的空间,然而由此而产生的一些不良网络文化也日见端倪,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可能导致青少年道德迷失与教育失范的严重后果。“教育如果对电脑、信息、网络等只停留于技术、知识层的传授,不去关怀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性内涵、人的主体性统摄,这种意识的滞后可能导致网络社会中人和人的主体性失范,操作电脑的人会成为电脑的奴隶,进入网络的人也成为网中之物”。为此,充分张扬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技术理性至为重要。

综观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教育技术应用性探索受到突出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绩效技术、网络教育等都引起格外重视,成为探讨的重点。连篇累牍的文字中强调“技术”的工具理性(教育的技术实现)多于强调“人”的价值理性(技术的教育旨归)。笔者以为,当人在数字虚拟世界中被异化时,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就应关注网络技术该如何深度融合教育,给人的生命成长和德性养成带来新的可能。也许这需要我们转换视角,从Web2.0网络教育文化的角度来考量教育技术理性对终极价值的追索和技术生存意义的反思。

Web2.0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积极倡导“自我意识觉醒”的个性化服务、以“用户为王”的强大交互功能和支持虚拟学习社区的智能活动平台,所体现出的网络文化带有强烈的“平等、交互、去中心化”特性,形成了独特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网络教育文化视域关照下的教育技术理性对网络道德教育智慧的阐释方式是合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它将网络道德教育过程视为文化主体在生活世界中的整体文化经验的生成,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生活方式。因而,网络德育可以跨越制度化的教育时空而成为生活德育和个性德育。在Web2.0时代,我们不能从抽象的理论分析系统中去寻找大学网络德育,而必须关注Web2.0服务框架下的学习实践,注重对虚拟生活的现实世界进行体验和反思。需要活用文化研究的策略工具和思维方法,来探求现实的网络道德教育状况及其文化性的形成因素,以人文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考量来关照游走在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之间的青少年自身发展,由此形成网络道德教育以“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时代理念的主题性转换。只有对于自己的价值取向与方法选择保持深刻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精神,教育技术理性才能具有深刻的“文化关怀意识”,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鉴于此,需要从多维度、多层次对技术理性进行系统性整合重构,发展性地超越技术理性的片面性,重构技术理性的合理性向度,在价值理性的引领、规约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道德理想和终极价值旨归,张扬教育技术理性的内蕴伦理责任和信念,坚持一切都要从人的根本、长远的真正需要出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避免可能造成的人的异化、人性扭曲的情况,着力促进学生对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的技术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技术理性应当使学生能够获得的不仅是与时代要求契合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及方法的领悟与运用,对信息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通过在技术学习过程中价值观、道德判断力与意志力、网络道德意识及网络伦理责任感的培植,不断提高在复杂的网上网下生存转换中辨识真伪、求索真理的能力,为他们高擎伦理精神驾驭技术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人们既可以享受技术理性的发展成果,也可以实现对技术理性的超越,走向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和高度统一。

三、教育技术理性可以做什么?

“教育技术理性可以做什么”直接指引教育技术价值理性的实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应用更加深入广泛,在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由于数字虚拟世界特殊的虚拟性、匿名性、不在场的自由性放大了青少年任意妄为的可能性,以及面对陌生的符号信息时的情感淡漠易使青少年降低甚至丧失道德感、责任感,数字虚拟世界道德约束机制的缺失和无力已经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失范易导致青少年人格错位和品德心理畸形发展。网上(虚拟世界)和网下(现实生活)的“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辨别力较差的青少年价值观扭曲,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导致人格缺陷和品德心理扭曲。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发挥网络技术的正面效益来造福人类,以价值理性引领技术理性,加强对网络技术发展的伦理调控和引导。基于Web2.0网络技术平台,使教育技术价值理性能够得到充分表达。

1.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与自主性

Web2.0便捷化的获取信息资源方式使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学习时空、自主调节身心状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等,有利于大学生自主进行网络道德学习。Web2.0高度的用户参与性、用户身份的平等性及平台的开放性从技术上保障了信息发布的去中心化和自由度,技术从冰冷的机器语言回归为开放、人性化和去中心化的应用,信息资源的生产是协作又平等共享的,网民被动的、边缘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Web2.0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平等参与、自由探索、自主创造的空间,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本质上是学生与网络社会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活动,是学生自我的道德教育文化建构活动,即学生对网络社会文化的理解、接受、内化、升华等实践活动。由此基于Web2.0的大学网络德育要“返本归真”,重塑道德教育主体,以生命价值提升和追求为导向,倡导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通过道德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认可、自我接受和自我体验,籍着网络技术使道德学习中第一人称的人不被放逐,使其进人道德学习的真实生活场域中,生成自我道德定位,培养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做到在网络世界里的“慎独”,最终达致“不教而教”的境界。

2.互动共享,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放性与全面性

Web2.0的自组织特性应用在BBS上,大大增强了大学社区组织的自由度和自主权,让网络社区更加适合大学生网民的实际需求,为他们创造了开放性的互动社区。以开心网、校内网为代表的SNS应用“六度分隔理论”,帮助网络用户结识朋友的朋友,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关系圈,通过更加多重的互动沟通和更加频繁的接触意愿,使用户更加紧密地联系。Web2.0创造的网络社区已成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完成真实世界中众多活动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大学生更加容易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网络德育环境。基于此,可以建构环境育人的立体化网络德育模式,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放性与全面性。

3.平等对话,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Web2.O的网络联结技术为师生、生生以及各群体内部的多边互动与平等交流提供了无比灵活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有助于突破传统大学德育的单向、程式化的困境。基于Web2.0高度的互动参与性和平台中海量分散信息的自组织特性的发挥,不断增强师生对于平台的粘着度、深入交流体验及舒适感,不断拓展师生共同的实际需求,师生共同学习新知识,共同认识和解决新问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交流,在观念上达成共识,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是一种精神上的互相授受与承领。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对话,让师生的心灵实实在在地相遇,在相遇中碰撞,也在碰撞中融合,精神相遇从而互相造就。通过沟通形成道德共识,以达致穿越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的师生伦理共契,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伦理意蕴是内蕴在教育技术理性中的已然内涵和根本特质。教育技术理性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契合和高度统一。因此,我们可以期待教育技术理性应当担负起对教育技术终极价值的追索和技术生存意义的反思。从而,教育技术理性可以做到以价值理性引领技术理性,加强对网络技术发展的伦理调控和引导,发挥网络技术的正面效益来造福人类,使教育技术价值理性能够得到充分表达。

鲁洁教授明确提出:“符号世界的异化是当代教育所面对的一个新的问题。如何防止符号的异化,确立人在符号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很需要我们去探讨的问题。”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它的发展没有止境。Web2.0所赋予人们的探索动力和学习空间也是无法估量的,其网络教育文化视域关照下的种种大学生道德教育现象将越来越丰富而充满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探索。同时,它亦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批判空间与理性反思自觉。

上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研究期
下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期

网友评论 教育技术理性的伦理意蕴——基于Web2.0的网络教育文化视角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理性的伦理意蕴——基于Web2.0的网络教育文化视角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8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8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2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