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高校新生共情能力与快感缺失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03 15:37

  本文选题:精神卫生 + 人际关系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08期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新生的共情能力与快感缺失水平及其相关性,为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及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SAS),对随机抽取的合肥市3所高校551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本、二本和大专院校大一新生之间IRI-C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6,P0.01);除观点采择(PT)外,IRI-C其他各因子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一本、二本和大专院校大一新生间RSAS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66,P=0.064)。与男生相比,女生除PT分外,IRI-C各因子得分均较高,而RSAS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SAS总分与IRI-C总分,PT,FS,EC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而与PD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共情能力较差。共情能力较高者快乐体验的感受能力较高,而过分卷入他人情绪体验者感受快感的能力则较低。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bility and lack of pleasure among freshme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ealth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51 freshmen from 3 universities in Hefei were randomly selected by IRI-Cand RSASX.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score of IRI-C between the first, second and the freshme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 <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SAS score between one, two and one college freshmen. Compared with boys, the scores of IRI-C in girl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boys, but the scores of RSAS were lower.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he total scores of 0.05).RSAS and IRI-C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s of IRI-C and the scores of IRI-C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s of PD (P < 0.05). Conclusion students with higher scores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ve poor empathy ability. Those with higher empathy ability had higher feeling ability, while those who were too involved in other people's emotional experience were less able to feel pleasure.
【作者单位】: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安徽医科大学;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魏源;;浙江某高校大学生共情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2期

2 余皖婉;汪凯;梁振;;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探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1期

3 刘文华;陈楚侨;黄敏儿;;抑郁症的内表现型:快感缺失及其测量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4 史艳芳;陈楚侨;;精神分裂症谱系中的快感缺乏[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秀;杨波;;两类青少年暴力犯的共情差异[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李增华;徐朝晖;曹颖利;刘晓娟;卢勇;;高校任课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学生情商的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胡文彬;高健;康铁君;吴冰;石扩;王雪艳;温子栋;;大学生共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9期

4 何庆欢;豆春霞;彭子文;金科;苗国栋;;抑郁青少年快感缺失与情绪表达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10期

5 项颖卿;徐萍;;高职护生共情特点的调查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6 姚春芳;;高职生情商教育浅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12期

7 顾美芹;郭利军;;对高职高专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12期

8 张丽艳;;基层领导干部心理调适能力建设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9 李培娥;;高职学生移情力提高必要性及策略[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严育;;大学生志愿者人格、应对方式与共情特点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余皖婉;;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的关联探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行娜娜;初中生的移情及其在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邢志强;母鼠孕前慢性应激和氟西汀治疗对母鼠及其子代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影响[D];汕头大学;2011年

3 蒋东平;中国人恕道的心理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会红;教师视阈下的师生情感差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邱玉芳;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6 安秀琴;杰弗逊共情量表(JSE-HP)在护士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王巧红;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测评量表的初步研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8 杨海翠;科技创新主体的“三商”及其协调[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房绍霞;重庆高校大学生共情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张凤凤;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钰;刘革新;吴建军;;护理本科生共情及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2 胡文彬;高健;康铁君;吴冰;石扩;王雪艳;温子栋;;大学生共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9期

3 魏源;;浙江某高校大学生共情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2期

4 刘文华;陈楚侨;黄敏儿;;抑郁症的内表现型:快感缺失及其测量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可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6期

2 杨奕;余毅震;孙艳;罗贻雪;;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3 谭力;赵玉芳;梁静;;梁平县农村留守初中生人际信任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8期

4 万爱兰;郭明;袁也丰;卢和丽;杨丽霞;;南昌市950名初中生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5 李彤;刘计荣;蒋风萍;;北京某高校2008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10期

6 刘富良;;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11期

7 孙维平;胡韬;郭跃勤;周林海;;重庆市某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1期

8 胡芳;马迎华;程爱李;何雪平;罗晓东;;高安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4期

9 关素珍;刘向阳;刘继文;郑平;葛华;;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家庭因素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10 林琳;刘伟佳;;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雪;王政军;;大一新生负性情绪及其艾森克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健身;徐美英;黄一民;张锡坤;吴君壁;宋秀兰;;儿童精神卫生偏异的发生率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防治的初步探讨[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廖昌荫;车宏生;余丹;吴小云;;高校学生接纳与人际关系、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谢金菊;谷传华;赵海灵;;初中生家庭功能、情绪调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罗晓燕;周福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是教育成功的前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何晓丽;;网络学习过程中人际关系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杜岩英;雷雳;;大学生外显、内隐自尊与人际关系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程科;;大学生人际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初步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占江;;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C];2010年

10 吕倩倩;吴继霞;;说谎行为的可接受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 柏晓利;了解你的“心病”[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精神卫生不容忽视的公益角落[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嘉雯;用真诚绾结起人际关系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刘敏 记者 邓晓洪;外国专家助力我市灾后心理重建[N];成都日报;2008年

5 常艳 周臻 采访整理;心,总是依偎阳光[N];安庆日报;2009年

6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德吉措姆;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西藏日报;2010年

7 北京回龙观医院 武雅学;医院新增“金融病”救心比救市更重要[N];北京日报;2008年

8 记者 张晴;关注精神卫生[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王晓冬;抚平受伤的心灵[N];中国医药报;2002年

10 杨咏梅;直面抑郁症[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董洁;基于循证心理实践的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筛查和干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干预[D];吉林大学;2010年

5 宋晓琴;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宓;社会联系、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情绪问题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陈坚;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朱婷婷;青少年早期宽恕:特质观干预与宽恕干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树婷;高中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颜桂梅;高中生和谐人际关系、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郝世君;电子对抗兵人际关系特点及教育干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5 蒋洪波;人际关系状态形容词模糊赋值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刘热生;学生抑郁症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贾淑芳;人际信任在大学生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中的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晓刚;青少年学生抑郁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李雅斯;影响中国人人情行为倾向三因素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蒋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73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73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e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