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管理课程群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基金】: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课程建设(项目编号:JY201209)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宝云;;论保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及教材建设[J];保密科学技术;2012年03期
2 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小其;关宏伟;刘毅华;王媛媛;;过程控制技术课程群建设的初步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过怡;刘文芝;;基于职业能力的嵌入式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吴凡明;杨健康;;浅谈精品课程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02期
4 陈得宝;杨一军;;电信专业计算机控制课程群建设[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陈润羊;徐卫东;高柏;刘金辉;;“环境管理与质量评价”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覃永新;蔡启仲;陈文辉;;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的探讨——以广西工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09年03期
7 陈庆文;;略论教育学课程群[J];高教论坛;2011年05期
8 吴海荣;;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年12期
9 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姚遥;耿文波;徐坤;周子昂;张鸿辉;;以市场为导向的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1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艳茹;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群构建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岳爱臣;;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03期
2 沈永社;封化民;;加强保密管理专业建设 推进保密学科体系构建——记前进中的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保密管理专业[J];保密科学技术;2011年02期
3 王嘉才,杨式毅,霍雅玲,于倩;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S1期
4 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5 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年06期
6 陈文山;组建课程群 打造学科优势——兼谈培养分析科学专长技能[J];琼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3期
8 范钦珊;面向21世纪的系列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白桦;刘德山;孙美乔;;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杨进发;;全国教育理论刊物第一次协作会议纪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年06期
3 傅英;《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出版[J];人民教育;1998年03期
4 张学德;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刘增锐;牛晨阳;;用多种教学方式上好“思想品德”课[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汪风雄;;匍匐在教育地平线上开启理性之窗[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1期
7 罗祖兵;;教育理论与实践:后现代的检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8 沈卫华;;教师职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模式的反思[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9 胡平;;“诗教”与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文化学刊;2007年01期
10 向春;;台湾群育的理论与实践[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雯;;从西方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沈德立;李洪玉;阴国恩;李幼穗;;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张佩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4 王彦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朱新明;李亦菲;;人的自适应学习——示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马秋帆;;对雷沛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缪剑峰;;陶行知特色学校理论与实践[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8 李国榕;;三探孔子教育心理学思想[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9 侯怀银;;论陶行知关于教育民主化理论与实践[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10 陈汉民;;中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赖德胜;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禹明 房超平;校本教研:“对接”理论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林加良;香山文化与学校课程建设[N];中山日报;2006年
4 高祥龄;不断完善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N];济宁日报;2008年
5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黄利锋;理论与实践的碰撞[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6 吴江市教育局 史建荣;在课程建设中深化素质教育[N];江苏教育报;2009年
7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马玉环;提高质量的关键:加强课程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翟晋玉;重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N];中国教师报;2006年
9 王培峰;教育事件:理论与实践的“动感地带”[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李曜明;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旭东;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2 时伟;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正云;儿童心理辅导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向众;学校转型时期的教育评价功能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祯玉;突围与自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晶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汉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峰;校外活动营地课程建设的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郭绘绘;高校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连莲;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盛礼萍;科学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成亮;1978年以来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冯奕z,
本文编号:2462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6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