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烦恼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亲子亲合的作用
[Abstract]:207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rural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o discuss the floating nurturers.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level of affinity between left-behind caregivers and children on reducing children's deviant behavior and its regul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nnoyance and deviant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ore children experienced daily troubles, the higher the deviant behavior;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affinity between migrant breeders and children, the lower the deviant behavior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nnoyance and deviant behavior of children can be significantly regulated by floating caregivers-child affin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affinit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aily annoyance and deviant behavio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affin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as no longer significant. (3) left-behind caregivers-child affinity could significantly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nnoyance and deviant behavior, and showed protective stability in the group of single-parent children away from home. There was an expansion of protection in the group of parents away from hom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lose emo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givers and children is an important protective factor to reduce the deviant behavio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基金】: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号:J11WH10) 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经费资助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号:04JZD0026)
【分类号】:B8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胡滨;;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H乡为个案[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1期
3 池瑾;胡心怡;申继亮;;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Z1期
4 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5 赵景欣;王焕红;王世风;;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02期
6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7 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8 赵景欣;刘霞;;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6期
9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10 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长好,邹泓;依恋研究述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马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3 赵洁;曹光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4 何玲玲;;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5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林晶晶;;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及其教育方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陈婷;;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建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彭迎春,倪进发,陶芳标;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9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10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云森;;自选择、父母外出以及不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倾向分数匹配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3 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李强;;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玉连;;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形态与发展困境[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玮;;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张劲梅;张庆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占虎;;平安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调查结果及对策[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六珍;企业女性经理人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效能感之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彤;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坤;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6 沈悦;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丽博;农村留守幼儿社会化现状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原雪雯;4~6岁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党云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于海强;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5 黄丽;打工族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J];广西教育;2001年12期
6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刘霞;胡心怡;申继亮;;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赵景欣;张文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适应过程的质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朱梅;应若平;;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社会学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志红;关于农村打工族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2002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徐永光;[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丽芬;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年12期
2 陈少华;马勇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赵永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探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黄远春;汤枰;吴军;;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才智;2008年22期
5 陈安杰;齐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挫折现状调查[J];学理论;2009年10期
6 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姜霞;;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0年11期
8 仁真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1年05期
9 苏志铭;陈力;;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培养策略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1年05期
10 关海涛;薛兴华;;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天中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权方英;李宏翰;;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景欣;申继亮;;家庭保护因素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反社会行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思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赵文德;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3 张莉;长治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69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6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