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德国道德教育的实践逻辑

发布时间:2019-06-10 07:37
【摘要】:从环境论视角探讨德国道德教育的实践逻辑可以发现:家庭环境培养个体深厚的道德情感;学校环境力求促进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统一;社会实施道德监督以及提供社会信任基础。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theor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logic of German moral education, and finds that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rains individual moral emotio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strives to promote the unity of moral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moral practice, a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strives to promote the unity of moral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moral practice. Society implements moral supervision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social trust. From this, we can get a lot of inspiration from it.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南昌大学;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2012年项目“江西省公民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SH1208
【分类号】:G551.6;G4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钦;从认知到行动——读袁振国《当代教育学》道德之篇章有感[J];江西教育;2005年18期

2 徐孝先;;道德教育的审美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3 白荣欣,刘保宏;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关系探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2期

4 仇龙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李太平;可持续发展与道德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杨玉宝;论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崔景贵;分化·冲突·整合——析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J];教育导刊;2001年23期

8 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01期

9 罗箭华,黄孟珍;道德教育应以“中间层次”人群作为切入点[J];理论观察;2002年04期

10 陆勤毅;把学校建成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J];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吴元训;;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韩伟;常家树;;校园德育人性化教育的和谐需求[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蒋建华;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解艳华;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唐棠;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N];广西日报;2004年

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7 记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N];黄石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桂青;道德教育“变脸”[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张宏玉邋记者 初霞;以传统文化塑造师生品德[N];哈尔滨日报;2007年

10 ;开展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N];人民公安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姿芳;“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D];武汉大学;2012年

3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崔欣,

本文编号:2496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96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6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