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进程中E-learning的质量保证及启示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中国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INCHINA2013年6月线远程教育具有较高的效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所获得的学位能不能得到同样的认可。泰罗尼亚开放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它的组织结构更像一个公司,而不是一所大学,并且只有少量的教职员工,这使得它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的机构。[10]其次从输入来看,E-learning的教师和学生与传统的实体大学也不太一样。注册的学生中,在职人员居多,他们负有家庭责任,更加成熟。教职人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常驻教职人员,有学习主管、专业主管和课程协调人员等,另一种是合作教职人员,有学生顾问和指导老师等。技术基础设施构成了虚拟大学的核心,要保证它能为研究和学习提供足够而稳定的服务。[11]第三,E-learning的课程传递过程是高度同质化的,学生使用同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系统,参与同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接受同样的学习评价。这种同质化具有它的优势,能够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和运行。但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危机,比如容易滋生文化霸权主义,降低教师的地位和价值。[12]最后,产出的评估主要是鉴定和评价学术结果、个人结果和专业结果等三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E-learning计划的质量必须和非远程教育的一样。[13]2.评估方法的设计E-learning评估方法的设计应该从远程学习设计的适应性和开放大学的结构开始。泰罗尼亚项目的评估模型将评估过程分为机构和专业学位两个级别,然后分别对每个评估级别建立维度,再为每个维度设置指标和标准。机构维度的评估比较集中,包括所有学位共有的方面,比如使命、前景、人力资源政策等,比较强调政策和机制的质量保证,还包括支持这些机制的信息系统。学位维度的评估专门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学位,比较关注问题、政策和一般工作机制?
【作者单位】: 贵阳学院;
【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技术的美学基础研究”(课题编号:10ZC066)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文;E-learning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年04期
2 鲍洪晶,李茉;e-Learning人文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邱胜桦,王晶,黄飞燕;基于校园网的E-learning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初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E-Learning小辞典[J];软件工程师;2002年08期
5 桂清扬;学习的未来从E-Learning到M-Learning——戴斯孟德·基根博士新著解读之一[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4期
6 胡晓荣;思科E-Learning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石油教育;2004年02期
7 孔利华;强强联手 建立欧洲E-Learning标准[J];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03期
8 杨劲,陆渝,陈南飞;E-Learning系统特点和网络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钟青芬;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E-Learning案例解析[J];软件工程师;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万正刚;寇海莲;;论E-learning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影响[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陈焕东;余先川;罗烨;;E-Learning信息技术现状分析与展望[A];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进展——第三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明斐;汲业;;基于知识库的e-Learning模型[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Harrison Hao Yang;;新世界,新学习:E-Learning的趋势和议题(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聂竹明;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汲业;e-Learning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欣娜;网络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空间[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费奎明;基于E-learning平台的教学资源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欣婷;企业E-Learning培训课件的设计和开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丹立;E-learning中基于聚类算法的多维度学习社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云文;混合学习用于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世英;e-Learning与线下培训活动互动策略的研究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倩倩;E-Learning及其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岗;学习设计信息模型及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庆芳;基于e-learning的教师培训系统架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4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1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