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基于课程结构要素视角

发布时间:2019-08-04 11:13
【摘要】:在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两者整合的最优化,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所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课程是关键,而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等课程结构要素在整合过程中均受到了信息技术积极的影响。如何从课程结构要素入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结合?该文结合高中语文课案例,以课程结构要素为结合点,通过将教学内容主题单元化、教学过程思维引导化、学习活动多样化、教学资源实用化、学习环境适用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等方法,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图文】: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基于课程结构要素视角


难芯空哂胁煌嘈墓鄣恪L├?(RalahW.Tyler)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他把课程编制过程分为:(1)教学目标的确定;(2)学习经验的选择;(3)课程内容的组织;(4)教学结果的评价四个环节[5]。泰勒原理注重对目标、效率和行为的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这体现出了课程结构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无论是教学周期很长的宏观课程,还是只有单个课时的微观课程,都包含了这几个课程结构的要素,见图1。图1泰勒原理——课程结构要素二、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会对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发挥作用。因此,以课程结构要素为结合点,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文章编号:1006—9860(2013)04—0114—05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基于课程结构要素视角


,时效性较强3.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扩展。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小组合作、个别自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下载学习信息,更大限度地体现了学习者的意愿,彻底改变了那种“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只有考分才说明能力”的传统教育观念,,全面体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图2详细显示了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4.信息技术对教学评价的影响学习评价是在确保学习目标有效达成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及学习成果所涉及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传统的教学评价是教师通过观察、课堂提问、课后练习、试卷测试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一节课来说,要掌握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态是很困难的。因此,如何建立动态获得学生学习信息的渠道是信息技术引入到学科教学过程中来的一个重要方向[7]。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评价量规、测验程序包、电子试卷等随时随地评价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制作电子档案袋记录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漏,进行及时的知识修补,这些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均可及时、动态地了解学习效果。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方法既然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诸要素均有积极作用,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组织,将有效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1.教学内容主题单元化学习内容的组织是课程结构要素的“内容”部分。它是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需要,根据教材内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新闻中心;
【分类号】:G434;G6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2 于四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1年03期

3 许雪英;;概念图、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6期

4 钟绍春;张琢;李吉南;钟永江;;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10期

5 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9期

6 郭永庆;;浅析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J];知识经济;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叶梅;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与实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邓俊超;郭礼智;;农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4 范玉琴;许良政;;信息技术与植物生理学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5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6 赵小青,孙凤梅,宋敏,王立华,李为人,潘进;大学物理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7 金月;;探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之整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7期

8 赵景春;;构建教师行动教育中的实效性课程体系——以教学课例为载体的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范兆雄;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10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明洁;;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整合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2 王鲁杨;王禾兴;许娜;;多媒体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尝试[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伍玲婵;汪洋;曾垂凯;;新时期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目标定位探析——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例[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凯文娟;;基于泰勒原理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浅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岩;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宫成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耿甜甜;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琪;基于RBF的语音情感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陶振琴;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唐爱琴;高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衔接与具体做法[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2 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及软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汤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4 吴娟;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5 吕萍;;美国TELS技术支持科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04期

6 任春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情报科学;2010年06期

7 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10期

8 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8期

9 西之园晴夫;徐晓东;;学习环境设计与协调自律学习及远程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5期

10 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子_g;;浅析当前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整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2期

2 汪小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06年08期

3 文玉婵;;信息技术与离散数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9期

4 杜中一;;对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作用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5 李华锋;;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6 李春霆;李晓峰;;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才智;2009年19期

7 罗允平;;从教师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1期

8 李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师带来了什么[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8期

9 刘晓莹;;论中小学校长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影响[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张应奎;蔡燕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婷;;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3 符惟英;;初探网络环境下的政治课堂教学[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钟金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网上购物”一课感悟[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述璋;刘林;张瑞秋;;信息技术与工程图学教育[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王丽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视点——大同市乡土教材“云冈石窟”研究性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孙哲;;当教学遇上信息技术[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侯荣;;《管理学基础》课程自主学习教学设计案例[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9 纪红;郭公民;;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状的分析[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10 蔡国英;;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信息技术》中的课程整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2 垫江第一职业中学 刘燕 肖锦标;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整合[N];学知报;2011年

3 王邦平 任伟然;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学科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吉林省梨树县刘家馆镇中心小学校 王树成;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学知报;2010年

5 欧阳高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N];西部时报;2004年

6 记者 郭广智;让信息技术惠及下一代[N];黄南报;2009年

7 严明;信息技术为矿业插翅[N];中国矿业报;2001年

8 东平明湖中学 赵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N];学知报;2010年

9 张安;科技托起东北工业的未来[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10 王耀光;信息技术物流业的根本[N];国际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钊;森林资源灾害应急机制及应急智能决策系统构架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3 高静学;政务流程再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应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高丹丹;基于LPSS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叶春;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技术与模型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代宏坤;信息技术采纳时间的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广君;基于IT的建筑企业价值链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王李;中国商业银行再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永卫;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中华;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能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崔贵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宓奇;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齐次;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刍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健平;论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浩琳;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8 沈健;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韩颖;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汪奎亮;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22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22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6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