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论学生叙事

发布时间:2017-03-27 20:20

  本文关键词:论学生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引入“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有效补充。所谓“叙事”就是叙述经验与故事,“叙事研究”是对“叙事”的研究,强调“叙述行为”作为经验的意义,以及经验故事背后的意义,其中的“研究”即为关注、理解、解释与意义建构等具有主体性发挥与价值参与的过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对教育生活中的故事、经验、事件等的“叙述—研究”活动。 我国自引入“教育叙事”伊始,就严格秉承国外教育叙事的初衷,将之充分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构成了以教师或教育者为叙述主体与研究主体为一体的教育叙事研究范型;以及以教师或教育者为叙述主体,并以其他研究者为研究主体的教育叙事研究范型。这很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然而,从教育活动、教育生活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行为)角度来看,这并不能反映“教育”叙事的全部,甚至不能体现“教育”的本真,原因在于缺失了学生的“声音”——指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认同与实现,主体性得到发挥的基础上的学生“叙述”。 从教育主体的角度上审视教育叙事,本文提倡“学生叙事”。旨在唤醒、赋予学生“叙事主体”的身份,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叙述自己的经验,使“叙事”呈现学生经验、反映学生的教育生活,并通过“叙述”体验反哺学生主体性的养成。“学生叙事研究”的根本旨趣是:建构学生作为“叙述者”与“研究者”为一体的叙事研究范型,主要任务是:促使教师成为“学生叙事”的主要“他者”研究者。从而使得“学生叙事”与“教师叙事”共同构成较为完整的“教育叙事”。从研究方法角度上,提出“学生叙事研究”还在于突显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研究思路,即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研究。 基于“叙事”与“学生叙事”的内涵,本文将首先从杜威经验哲学、儿童认知发展、我国新课程改革“主体性”诉求以及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儿童学”旨趣等理论视角出发,论证“学生叙事”的可能性。并从主体、语言或呈现、主题等维度划分“学生叙事”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课程与教学两个方面阐释学生叙事的价值所在。课程方面:注重从课程资源的视角、学生课程参与的视角和课程文化视角进行分析。教学方面:注重从教学互动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切入主题。最后,本文将提供“学生叙事”的操作性说明,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界定学生叙事研究的属性;二是探讨学生叙事的现实投射;三是论析学生叙事研究的两个基本路径,即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研究形式,以及以教师(或其他研究者)为研究主体的研究形式。
【关键词】:学生叙事 教育叙事 经验 叙述 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一、绪论9-31
  • (一) 研究缘起9-14
  • 1. 宏观背景9-13
  • 2. 个人价值13-14
  • (二) 研究目的14-15
  • (三) 研究方法15
  • (四) 研究思路15-16
  • (五) 主要概念16-26
  • 1. 叙事16-19
  • 2. 教育叙事19-23
  • 3. 学生叙事23-26
  • (六) 文献综述26-31
  • 1. 作为学生叙事的学习叙事的发展27-28
  • 2. 作为学生叙事的道德叙事的兴起28-29
  • 3. 学生叙事的“间接研究”29-31
  • 二、学生叙事的可能性31-50
  • (一)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性的诉求31-33
  • (二) 杜威经验哲学作为学生叙事的基本支撑33-39
  • (三) 学生认知发展使学生叙事成为可能39-46
  • (四) 学生叙事反映教育研究范式的“儿童学”视角46-50
  • 三、学生叙事的分类50-54
  • (一) 根据学生叙事主体分类50-51
  • (二) 根据学生叙事语言分类51-52
  • (三) 根据学生叙事主题分类52-54
  • 四、学生叙事的价值54-64
  • (一) 学生叙事的课程价值54-59
  • 1. 课程资源的视角55-57
  • 2. 课程参与的视角57-58
  • 3. 课程文化的视角58-59
  • (二) 学生叙事的教学价值59-64
  • 1. 学生叙事促进教学互动59-61
  • 2. 学生叙事有助学习方式转型61-64
  • 五、学生叙事的操作性64-74
  • (一) 学生叙事研究的属性64-66
  • (二) 学生叙事的现实投射66-68
  • (三) 学生叙事研究的两个基本路径68-74
  • 1.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叙事研究68-70
  • 2.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叙事研究70-74
  • 结语74-75
  • 参考文献75-82
  • 硕士期间主要发表论文及课题参与82-83
  • 后记83-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光明;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丁钢;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3 朱光明;陈向明;;教育叙述探究与现象学研究之比较——以康纳利的叙述探究与范梅南的现象学研究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4 储皖中;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建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5 郝德永,张宝泉,柳海民;论学生主体及其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04期

6 雷颐;“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J];读书;1997年06期

7 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J];读书;2001年06期

8 陈中华;;后现代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6期

9 刘良华;;教育叙事:一种研究态度[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年07期

10 和学新;学生主体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喜海;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梅;杜威的经验概念[D];复旦大学;2008年

5 房慧;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D];西南大学;2010年

6 顾彬彬;教育学视域下的现代童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秋红;论学习经验的教育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戢辉;Blog:架起教育叙事和学习叙事的桥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荆;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芳;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群波;“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罗碧芳;杜威“经验课程”述评[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韩祥伟;教学空间的新界定及其优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金博;学生Blog叙事方式对其学习与行为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庆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D];河南大学;2007年

10 邹小英;教育叙事研究在中国[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学生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71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1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