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大学生希望感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8-20 13:00
【摘要】:研究背景: 希望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积极心理学界公认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和人格优势力量之一,对人们的适应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西方的心理学家已经对希望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但是国内的心理学界对希望感这一重要的概念缺乏应有的重视,相关的实证研究仍然比较缺乏。本研究主要基于Snyder等的希望感理论和测量问卷,以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希望感的测量结构、影响因素、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研究目的: (1)了解中美大学生的希望感测量结构是否等值,在此基础上比较中美大学生希望感的两个因子上的差异。(2)分析希望感的相关测量模型,寻找最符合理论假设的测量结构。(3)从人口学角度、社会因素和个体人格特质以及相关的心理因素探究影响希望感的主要因素。(4)了解大学生希望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特征。(5)了解希望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对象和方法: (1)对255名中国大学生样本和224名美国大学生样本进行跨文化的测量等值检验。(2)对759名大学生施测Snyder希望特质问卷,采用验证性的因子分析的方法比较希望感的各种测量模型(单因子模型、两因子模型、二阶模型以及双因子模型)。(3)对759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的调查,采用平均数的差异检验的方法探究人口学变量和希望感的关系;并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考察大五人格对希望感的影响。(4)对330名大学生采用横断面的调查,考察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对大学生希望感的影响,并考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社会支持对希望感关系中的多中介效应。(5)对408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每间隔4个月测量一次,共测量四次。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和混合增长模型考察大学生希望感发展轨迹的平均趋势与个体差异,以及相关因素(性别,情感状态)对大学生希望感发展轨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回归的交叉滞后模型进一步考察大学生希望感和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生活满意度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结果和结论: (1) Snyder希望感问卷在中美两国大学生中的测量等值,这说明Snyder等的希望理论所包含的两个因子:路径思维因子和动力思维因子,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在问卷的测量结构上,单因子模型、两因子模型、二阶模型以及双因子模型都能达到较好的拟合,但是二阶模型是最符合理论构想的测量模型。 (2)大学生整体的希望感水平及其两个因子都有着较高的水平;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学生希望感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希望感水平越高;希望感和大五人格的各个维度都有非常显著的相关,而开放性和严谨性是对希望感预测最有力的两个人格维度。 (3)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对大学生的希望感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对希望感的影响中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而自我效能感是相对更重要的中介变量。 (4)大学生希望感发展轨迹的平均趋势相对稳定且变化不大;考察大学生希望感发展轨迹的异质性差异发现高水平和中等水平希望组大学生的希望感水平相对稳定且变化不大,但低水平希望组的大学生有显著的下降趋势。 (5)性别和情感状态对大学生希望感的发展轨迹有显著的效应。其中女生的希望感水平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而男生的希望感水平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积极情感对希望感的发展轨迹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消极情感对希望感的发展轨迹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积极情感对希望感的预测力更强。 (6)希望感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并不存在相互的预测作用关系;希望感和抑郁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希望感的路径思维因子和抑郁水平存在显著的双向预测作用;希望感的动力思维因子不能预测个体的抑郁水平,但抑郁水平对动力思维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珠;董光恒;金欣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3期

2 石国兴;田莉娟;;希望特质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3期

3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陈灿锐;申荷永;高岚;;应对方式:希望与幸福感的中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5 高正亮;童辉杰;;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6 禹玉兰;罗军;李俊娇;;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5期

7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J];青年研究;2010年03期

8 李杰;;近年来我国“男孩危机”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03期

9 刘霞;黄希庭;高芬芬;;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理论构想[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98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798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b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