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篇的超文本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22:54
本文尝试从超文本新视角入手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语言学研究。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有两个: 第一,从新思维引起的课堂语篇结构变化入手研究。目前由于教学新思维出现,造成课堂语篇文本结构发生变化:课堂文本不仅包括教师的语言,还包括学生的语言;不仅包括外部语言,还包括内部语言。教师和学生的话语共同构成一个课堂文本,这样形成开放性的文本结构。而从超文本、链接角度能恰当描述课堂语篇的这种特点。 第二,从现有语篇结构的研究状况入手研究。现有语篇结构研究多是单篇的文本研究,只关注了单个语篇内部的微观联系,而很少注意到语篇和语篇之间的宏观关系,即没有从我们所说的超文本角度研究语篇结构。 因此,本文把课堂语篇放在超文本结构框架中研究,把课堂上所有语言现象,无论是教师、学生、板书、课本、思维都作为一个超文本语篇来进行分析考察,希望在上述两方面都有所突破。即通过对课堂语篇超文本结构研究,为课堂语言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较为科学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能为语篇研究打开新视野。 本文在超文本理论的指导下,用非线性、链接等新概念对课堂话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若干真实语料的分析,对课堂超文本语篇结构特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发掘文本的一种潜在特定的结构方式——链接结构,从而为自然语篇篇章结构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本文的研究将语篇本体规律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具有跨学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用全新的视角和开创性的思路描述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分析方法所难以表现的话语结构特征,可填补国内超文本课堂语篇研究的空白。 本文还提出了主线、链接、非线性、精制、堆栈等概念,系统探讨研究了课堂语篇超文本链接结构的认知特征、语言形式标记、类型、心理过程、产生机制和功能。指出链接的心理过程是堆栈和整合。链接结构是对主线的再调节,包括信息的精加工(精制)、信息的修补、信息的蔓生。 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讨论教学新思维与课堂的话语文本结构关系,着重论证了教学新思维诸观念对课堂语言的文本结构的影响:造成文本的开放性,从而引出超文本结构概念;第三章是理论构建,对课堂话语超文本结构的认知特征、分析方法和类型、语言形式特征作了阐述;第四章是具体对超文本的核心——链接结构的有关概念、心理过程及其在课堂语篇中的体现等作了理论描写和阐释;第五章是探讨链接结构的动机和功能;第六章是课堂话语文本具体案例的对比分析;第七章是结语。具体内容如下: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24.21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0 引言
1.1 相关问题研究概况
1.1.1 教学语言研究概况
1.1.2 关于语篇研究的概况
1.1.3 超文本结构研究概况
1.2 本文的选题的价值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本文的特色
1.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教学新思维与课堂的话语文本结构
2.1 课堂教学语言的系统考察与话语的文本结构
2.1.1 课堂语篇的内涵
2.1.2 文本结构反映一定的教学理念和学生思维活跃程度
2.1.3 能否通过课堂语篇的结构样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价?
2.2 教学新思维与文本结构的变化
2.2.1 当今教学新思维的主要观念及其文本表现
2.2.2 教学新思维对课堂语言的文本结构的影响
2.2.3 归结为超文本结构
第三章 课堂话语超文本结构
3.1 超文本理论概述
3.1.1 超文本理论的概括性描述
3.1.2 超文本理论的基本概念:超文本、主线、链接、非线性
3.1.3 超文本形成的关键——链接
3.1.4 课堂语篇的超文本分析
3.2 超文本结构的认知特征
3.2.1 超文本的结构形态与思维的激活状态
3.2.2 超文本的结构形态与知识的贯通状态
3.2.3 超文本的结构形态与学生的创造性
3.2.4 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超文本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表现
3.3 对比: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封闭性文本结构
3.3.1 活跃状态
3.3.2 贯通状态
3.3.3 创造状态
3.4 超文本结构分析的方法:链接结构分析法
3.4.1 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法
3.4.2 超文本语篇结构类型及其特征
3.4.3 链接结构的语言形式标记
第四章 课堂语篇链接结构
4.1 链接:教师运用超文本教学理念的技巧
4.2 链接的结构
4.2.1 链接点的安置
4.2.2 链接的双方文本:链接点和被链接点
4.2.3 链接的促发
4.2.4 链接的返回
4.2.5 链接与主线的关系
4.3 链接结构在课堂语篇中的体现
4.3.1 一般链接
4.3.2 特殊链接:问答
4.4 链接与相应的心理过程:堆栈与整合
4.4.1 堆栈原则
4.4.2 堆栈的方式
4.4.3 堆栈与学生思维能力
4.4.4 整合
第五章 链接结构的动机和功能
5.1 链接结构是对主线的再调节
5.2 信息的精加工(精制)与链接结构
5.2.1 补充结构
5.2.2 平行结构
5.3 信息的修补与链接结构
5.4 信息的蔓生与链接结构
5.4.1 联想外插结构
5.4.2 随机外插结构
第六章 课堂话语文本的案例分析
6.1 案例对比分析的价值与方法
6.2 链接结构分析的操作图示
6.2.1 对链接结构的分析图示的原则
6.2.2 基本术语
6.2.3 链接结构分析图示例举
6.3 点评与结论
6.3.1 超文本课堂语篇和封闭性课堂语篇结构对比
6.3.2 显性对话语篇结构和隐性对话语篇结构对比构
6.3.3 结论
第七章 结语
附录1 课堂教学实录课名目录
附录2 链接结构的分析符号图示
附录3 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57636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24.21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0 引言
1.1 相关问题研究概况
1.1.1 教学语言研究概况
1.1.2 关于语篇研究的概况
1.1.3 超文本结构研究概况
1.2 本文的选题的价值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本文的特色
1.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教学新思维与课堂的话语文本结构
2.1 课堂教学语言的系统考察与话语的文本结构
2.1.1 课堂语篇的内涵
2.1.2 文本结构反映一定的教学理念和学生思维活跃程度
2.1.3 能否通过课堂语篇的结构样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价?
2.2 教学新思维与文本结构的变化
2.2.1 当今教学新思维的主要观念及其文本表现
2.2.2 教学新思维对课堂语言的文本结构的影响
2.2.3 归结为超文本结构
第三章 课堂话语超文本结构
3.1 超文本理论概述
3.1.1 超文本理论的概括性描述
3.1.2 超文本理论的基本概念:超文本、主线、链接、非线性
3.1.3 超文本形成的关键——链接
3.1.4 课堂语篇的超文本分析
3.2 超文本结构的认知特征
3.2.1 超文本的结构形态与思维的激活状态
3.2.2 超文本的结构形态与知识的贯通状态
3.2.3 超文本的结构形态与学生的创造性
3.2.4 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超文本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表现
3.3 对比: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封闭性文本结构
3.3.1 活跃状态
3.3.2 贯通状态
3.3.3 创造状态
3.4 超文本结构分析的方法:链接结构分析法
3.4.1 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法
3.4.2 超文本语篇结构类型及其特征
3.4.3 链接结构的语言形式标记
第四章 课堂语篇链接结构
4.1 链接:教师运用超文本教学理念的技巧
4.2 链接的结构
4.2.1 链接点的安置
4.2.2 链接的双方文本:链接点和被链接点
4.2.3 链接的促发
4.2.4 链接的返回
4.2.5 链接与主线的关系
4.3 链接结构在课堂语篇中的体现
4.3.1 一般链接
4.3.2 特殊链接:问答
4.4 链接与相应的心理过程:堆栈与整合
4.4.1 堆栈原则
4.4.2 堆栈的方式
4.4.3 堆栈与学生思维能力
4.4.4 整合
第五章 链接结构的动机和功能
5.1 链接结构是对主线的再调节
5.2 信息的精加工(精制)与链接结构
5.2.1 补充结构
5.2.2 平行结构
5.3 信息的修补与链接结构
5.4 信息的蔓生与链接结构
5.4.1 联想外插结构
5.4.2 随机外插结构
第六章 课堂话语文本的案例分析
6.1 案例对比分析的价值与方法
6.2 链接结构分析的操作图示
6.2.1 对链接结构的分析图示的原则
6.2.2 基本术语
6.2.3 链接结构分析图示例举
6.3 点评与结论
6.3.1 超文本课堂语篇和封闭性课堂语篇结构对比
6.3.2 显性对话语篇结构和隐性对话语篇结构对比构
6.3.3 结论
第七章 结语
附录1 课堂教学实录课名目录
附录2 链接结构的分析符号图示
附录3 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华颂宁;小学课堂教学不同特征教学指令效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7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85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