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08:2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逐渐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根据以往研究,大众对独生子女群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那么大学生是否也对该群体存在刻板印象?如果存在,它的表现形式、特点等有何独特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独生子女刻板印象形容词问卷、刻板解释偏差问卷(SEB)和眼动实验,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大学生对独生子女的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2)独生子女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3)通过眼动实验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进一步验证。所得结论如下: (1)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存在外显刻板印象,分别为物质条件好、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较强、娇生惯养和爱发脾气;乡镇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具有更深的独生子女外显刻板印象;独生子女外显刻板印象在独生、非独生被试上表现出明显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效应。 (2)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存在显著的内隐刻板印象;乡镇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具有更深的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在独生、非独生被试上表现出显著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效应。 (3)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测量结果不存在相关,,说明二者所测的是两种不同且互相独立的心理现象。 (4)通过眼动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存在性,表现为呈现 独生子女概念词时,被试更关注与其刻板一致的消极属性词;除此之外,还验证了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效应,表现为呈现独生子女概念词时,独生被试更关注积极特质,而非独生被试更关注消极特质。
【关键词】:独生子女 刻板印象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10
- CONTENTS10-13
- 第一章 引言13-1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27
- 2.1 刻板印象及其相关研究14-21
- 2.1.1 刻板印象的概念14-15
- 2.1.2 刻板印象形成的理论解释15-16
- 2.1.3 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方式16-17
- 2.1.4 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研究17-18
- 2.1.5 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结构关系18-19
- 2.1.6 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19-21
- 2.2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21-27
- 2.2.1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概念21
- 2.2.2 国外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研究21-24
- 2.2.3 国内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研究24-27
-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27-33
- 3.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27-28
- 3.1.1 问题提出27
- 3.1.2 理论意义27-28
- 3.1.3 实践意义28
- 3.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总构想28-29
- 3.2.1 研究目的28
- 3.2.2 研究总构想28-29
- 3.3 研究内容与假设29-31
- 3.4 研究方法31-32
- 3.4.1 研究对象31
- 3.4.2 研究方法31
- 3.4.3 研究工具31-32
- 3.4.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32
- 3.5 研究总体技术路线32-33
- 第四章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外显研究33-41
- 4.1 研究目的33
- 4.2 研究假设33
- 4.3 研究方法33-36
- 4.3.1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形容词问卷的修订33-36
- 4.3.2 正式研究36
- 4.4 研究结果36-39
- 4.4.1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的外显刻板印象36-37
- 4.4.2 独生子女外显刻板印象在城乡来源上的差异37
- 4.4.3 独生和非独生大学对独生子女外显刻板印象的差异分析37-39
- 4.5 分析与讨论39-40
- 4.5.1 大学生中存在外显的独生子女刻板印象39
- 4.5.2 独生子女外显刻板印象的城乡差异39-40
- 4.5.3 独生子女外显刻板印象在独生和非独生被试上的差异40
- 4.6 结论40-41
- 第五章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41-51
- 5.1 研究目的41
- 5.2 研究假设41
- 5.3 研究方法41-44
- 5.3.1 SEB 问卷编制41-43
- 5.3.2 正式研究43-44
- 5.3.3 统计方法44
- 5.4 研究结果44-48
- 5.4.1 总体 SEB 分值44-46
- 5.4.2 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 SEB 的差异分析46-48
- 5.4.3 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的城乡差异48
- 5.5 分析与讨论48-50
- 5.5.1 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性48-49
- 5.5.2 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效应49
- 5.5.3 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的城乡差异49-50
- 5.6 结论50-51
- 第六章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比较51-54
- 6.1 研究目的51
- 6.2 研究假设51
- 6.3 研究材料51
- 6.4 数据分析51
- 6.5 研究结果51-52
- 6.5.1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描述性统计51-52
- 6.5.2 独生子女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的相关分析52
- 6.6 分析与讨论52-53
- 6.7 结论53-54
- 第七章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眼动研究54-61
- 7.1 实验目的54
- 7.2 实验假设54
- 7.3 实验被试54
- 7.4 实验设计54
- 7.5 实验材料54-55
- 7.6 实验仪器和程序55
- 7.6.1 实验仪器55
- 7.6.2 实验程序55
- 7.7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55
- 7.8 实验结果55-59
- 7.8.1 不同概念词下被试对积极、消极词的注视时间差异56-57
- 7.8.2 不同概念词下被试对积极、消极词的注视次数差异57-58
- 7.8.3 独生、非独生被试在不同概念词下对积极和消极词的注视时间差异58-59
- 7.9 分析与讨论59-60
- 7.9.1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存在59-60
- 7.9.2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60
- 7.10 结论60-61
- 第八章 总体讨论和结论61-66
- 8.1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测量61-62
- 8.2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存在的持久性62-63
- 8.3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 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 效应63
- 8.4 独生子女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间的关系63-64
- 8.5 结论64
- 8.6 创新之处64
- 8.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64-66
- 8.7.1 不足64-65
- 8.7.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1-72
- 附录72-78
- 致谢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国利,白学军,陈向阳;阅读过程的眼动理论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张仙峰;叶文玲;;当前阅读研究中眼动指标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3 杜秀芳;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刘云德,王胜今,尹豪,古清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研究调查报告[J];人口学刊;1988年03期
5 王彭;葛国宏;严建雯;陈传锋;杜雪;;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6 林崇德,张文新;认知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1期
7 郭力平,杨治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4期
8 王沛;刻板印象与内隐推理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6期
9 俞海运,梁宁建;刻板解释偏差测量[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10 侯东辉;郝兴昌;;高中生内隐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关系[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9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