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整体主义课程理论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01-16 13:41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就是单纯以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的学科课程为主,这种传统的学科课程与时代的发展已相差甚远。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传统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导致知识的“旁观者理论”,科学或实证的知识被看作唯一真正的知识;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忽视了课程对于生命的关怀;强调管理和控制,导致课程的目标模式。作为对传统学科课程的超越,整体主义课程理论便应运而生。整体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认识者参与形成的结果,具有相对性;整体主义课程理论秉持从封闭、灌输到开放、参与的课堂教学观;从传统的“我—他”型师生观到“我—你”型师生观。整体主义课程理论的价值取向是:融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追求包括个性独特发展、个性自由发展、个性创造力发展和个性情意发展在内的个性健全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整体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有着非常有价值的启示:设立完整的课程目标,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全面变革课程实施,以及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 要
Abstract
前言
一、整体主义课程的基本内涵
    (一) 什么是整体主义
    (二) 什么是整体主义课程
二、传统课程的问题分析
    (一) 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导致知识的“旁观者理论”
    (二) 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忽视了课程对于人的生命的关怀
    (三) 强调对环境的管理和控制,导致课程的目标模式
三、整体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特点
    (一)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知识观
    (二) 从封闭、灌输到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观
    (三) 从“我—他”型师生观到“我—你”型师生观
四、整体主义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 融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
    (二) 追求个性健全发展
    (三) 寻求人与自然的共生
    (四) 满足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需要
五、整体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要求课程目标的完整性
    (二) 知识的融通性呼唤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
    (三) 课程的生成性迫切需要课程实施的多样性
    (四)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著作部分
    论文部分
致谢
附: 本人在读期间所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学校课程范式及其转型[J]. 傅敏.  教育研究. 2005(07)
[2]“从做中学”与教育的生存论解读——杜威实用主义生存论学习与教育思想探析[J]. 崔国富,朱美英.  外国教育研究. 2005(04)
[3]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 鲁洁.  教育研究. 2004(06)
[4]教育人学论纲[J]. 扈中平,蔡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3)
[5]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 钟启泉.  教育研究. 2003(05)
[6]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 叶澜.  教育研究. 2002(05)
[7]“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J]. 钟启泉.  全球教育展望. 2001(09)
[8]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下)[J]. 张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12)
[9]论创新教育[J]. 肖川.  教育研究. 1999(11)
[10]论教育的人类学基础[J]. 肖川.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04)



本文编号:3592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592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e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