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近代教育的区域特色及其成因探析
本文关键词:吴地近代教育的区域特色及其成因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开启中国近代文明先发之地的吴地,在其教育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形成了女学教育、工商业兴学、深受教会教育渗透等区域特色。吴地发达的经济文化、"兼容并包"的风俗、"敏而好学"的性格特点、崇尚文化教育的历史传统与"较为开通的社会习俗"等,是吴地近代教育区域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吴地 近代教育 女学 工商业兴学 教会教育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近代中国,面对鸦片战争后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面对西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汹涌而至的侵略浪潮,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与反抗。面对异域文化,尤其是帝国主义的文化侵蚀,有识之士及时调整心理承受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尤岩;以教育推进实业——荣氏家族的致胜之招[J];人民教育;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孙显元;;“向钱看”的经济正当性与道德正当性[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王玉平;;毛泽东实践观的学理解读[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马凤霞;余学锋;;女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7 张广照;;马克思哲学与恩格斯哲学的不同来源和根本差别[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孙新彭;;列宁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实践及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9 赵仁青;;论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信念和理想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李慧娟;毕洪娜;;试论清末女子教育兴盛的原因及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艳东;;挑战与对策:全球化语境下的科学社会主义[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2 赵利民;刘静爽;;从与薛绍徽女学观的比较看梁启超的女性主义意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7 金正秀;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潘祥超;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敏;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实践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冬良;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服务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文飞;浅议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主体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田;城市交通理念绿色转向研究初探[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阮文玲;工科大学生政治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聂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秦奋;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合成;上海早期教会学校体育的历史考察[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婧;列宁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能力的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孔林林;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华;浅议日本近代教育变革[J];教育科学;1998年01期
2 董方奎;;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主要贡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杨文花;;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近代教育的开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2期
4 石慧娟;;浅论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J];时代人物;2008年10期
5 林建平;;论浙江教育家在近代教科书出版中的作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张苹;浙江近代教育发展初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年03期
7 王曙明;;清末新政时期的近代宁夏教育[J];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李汉超;陈玉清;;论梁启超的教育哲学思想[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9 刘少雪;甲午战争前中国教育改革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张德寿;都搞错了[J];创造;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静芳;;晚清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张彬;;浙江教育近代化刍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周晔;;教育近代化的积极推动力——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陈国生;;湖南教育的近代化与湖南社会的进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舒志定;;现实的个人: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教育思想当代性的一个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蒋士会;;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历史透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8 蓝建;;学校系统发展的历史规律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9 雒春普;;阎锡山与民国时期的山西教育[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晓;;关东州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会文;宜兴埠温氏“普育学校”[N];天津日报;2006年
2 杨杰;感谢辛勤园丁对教育的赤子情怀[N];新疆日报(汉);2006年
3 ;别让上体育变成看体育[N];光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储召生;减负:瓶颈问题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顾佳怡 记者 双生;《南京教育史》举行首发式[N];南京日报;2007年
6 记者 梁易辉;授业解惑[N];绍兴日报;2010年
7 于树香;天津教育引领中国新学潮流[N];天津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冯颖平;在同一蓝天下接受公平教育[N];浙江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高定一;着力解决教育长远发展重大问题[N];湘声报;2010年
10 侯光明;徐特立教育思想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吴莹;日本近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D];吉林大学;2013年
4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山;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博;清末民初教育期刊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之研究(1901-1922)[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欧七斤;盛宣怀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佳丽;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3年
2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聂红珍;张百熙改革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丽苹;王先谦的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王清艳;俄国移民与哈尔滨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季仲平;张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燕大虎;近代教育对经济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8 王明飞;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九届会议相关文献整理及其史料价值分析[D];云南大学;2011年
9 江克英;福建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早期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汪少华;中国教育从以“学”为中心到以“教”为中心的转变[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吴地近代教育的区域特色及其成因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0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4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