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校里的“陌生人”——新移民孩子在学校的体验世界
本文关键词:孩子:学校里的“陌生人”——新移民孩子在学校的体验世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当今世界,上学是大多数孩子的一种司空见惯的经历,因此很少会有家长和老师把孩子上学的经历看做是新来者或陌生人的体验。基于Schütz对陌生人的描述,从现象学的视角观察学校这一场所,可以看到孩子在学校的确是新来者或者陌生人。学校的经历是孩子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的断裂,它把一套新的、陌生的规则强加在孩子身上。从家庭到学校生活的断裂体现在孩子对空间、时间和人际关系的体验变化。孩子在学校的角色不同于在家里的角色。学校生活不但要求孩子有一个本体论的变化,还在孩子身上强加了一个特定的(科学的)认识论,用以构建他们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识。从生成现象学的视角解释孩子陌生性的教育意义,可以看到,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孩子,而这一简单的教育事实为我们世界的革新提供了道德的手段。
【作者单位】: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国际部;
【关键词】: 生成现象学 文化陌生性 新移民孩子 作为陌生人的孩子
【分类号】:G455
【正文快照】: 在当今世界,上学是大多数孩子的一种司空见惯的经历。父母通常很高兴让他们的孩子走出家庭,接触广阔的外部世界[1],而老师也高兴有机会“认领”新孩子,并成为他们的“替代父母”[2]。因此,把新入学孩子的经历比作陌生人、局外人的体验,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大概很少听到。在北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伟;;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年17期
2 刘晔;浅谈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3 沈明泓;余新梅;马登杰;;对农村性教育的反思——以昌吉市六工乡为例[J];中国性科学;2007年02期
4 邱惠珠;;浅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2009年23期
5 邓赫生;;实施诚信教育须做到“四到位”[J];甘肃教育;2010年14期
6 周达章;;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安全教育合作伙伴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任双喜;赵义;;聋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与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2002年02期
8 葛玮玮;;小学生德育缺陷成因探微[J];文理导航(下旬);2011年08期
9 谭虎,张永玉;学校教育呼唤家庭教育的配合[J];江西教育科研;1994年05期
10 刘启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小心,学生“自杀性”行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刘电芝;刘金光;徐振华;张姣;黄颀;李宇青;;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与家庭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翠英;;论社会转型中邪教对家庭的危害与治理对策[A];社区、家庭拒绝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七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龚道国;;开展学生家庭职业指导工作的有益尝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士力;;轿车进入家庭系统分析研究[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成都市汽车工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俊业;;漫谈家庭结构变化 营造家庭和谐氛围[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韩为民;;宽容是家庭和谐的主线[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文林;;婆婆是家庭和谐的枢纽[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建;吴俊;龚玲;谷政;张嵘;陈林;吴畏;;1998~2004年重庆市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特点及其预防[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庞学文;李尚伦;傅衍勇;;家庭接触者筛查在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中的意义[A];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夏欣;陈佳洱:家庭、学校教育所给予我的[N];光明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沈雪梅;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N];南通日报;2008年
3 王占民;发挥学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N];青岛日报;2006年
4 程方平;让孩子得到心悦诚服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 吴u!;校长要经营好自己的园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政府教育督导室 刘玉江;新课程改革与校长角色定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甘均良 艾楚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6年
8 狄涛;就业,高校应该有所为[N];人民日报;2007年
9 周静文;两条“吃苦”新闻的警示[N];新华日报;2006年
10 李振岭;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文祥;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巢洁;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黎静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许政法;兰州市家庭选择课外辅导的影响因素之质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邵博学;关于知识学习中家庭规范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晓昱;中国西北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润娥;兰州市普通高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朝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左东芳;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汉珍;丁丁为什么在家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孩子:学校里的“陌生人”——新移民孩子在学校的体验世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4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