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明代帝后编撰的女教书及其女教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10:18

  本文关键词:明代帝后编撰的女教书及其女教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封建礼教社会产生了许多专门以教育和培养“孝女节妇”、“贤妻良母”为目的女教书。女教书自先秦儒家经典《礼记内则》发迹,以汉代刘向《列女传》和班昭《女诫》为定型标志,历经诸多朝代的发展、积累,至明代走向兴盛。有明一代的女性伦理教化氛围浓厚,统治阶级重视女性教化,积极扶持女教书的编撰与刊行工作,明代皇帝后妃编撰或下令编撰及御定女教书流传的范围更广,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大,,对明代女性伦理教化体系的建构起重要作用。 历朝历代流存下的女教书数量颇多,但女教思想却惊人地一致,总是围绕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坚守贞节等儒家礼教纲常铺陈女性伦理道德规范,内容繁缛庞杂,涉及孝亲、相夫、教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由于女性在人生道路上一般先后承担“为父之女”、“为夫之妇”、“为子之母”三种角色,因而明代皇帝后妃编撰的女教书亦从女性承担的三种社会角色出发,大力宣扬贞节、孝敬、柔顺等思想,着意将女性培养成为符合封建礼教规范的贤女、贤妇、贤母。明代是提倡贞节之极致的朝代,由于明代社会普遍要求女性坚守贞节,明代帝后自然重视女性节烈观念的建构,帝后编撰的女教书亦占用不少笔墨渲染、宣扬贞节思想,因而文章以其时贞节观念的传播及其影响为例,管窥明代帝后女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周易大畜象》载“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本文希望通过史料阅读和文本研究的方式对明代皇帝后妃编撰的女教书进行梳理,考述其女教思想之种种以及女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进而找寻于今日仍有借鉴意义的女性伦理教育思想。
【关键词】:明代 皇帝后妃 女教书 女教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529;K2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7
  • 1.1 选题缘起9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9-10
  • 1.3 研究综述10-12
  • 1.4 研究范围界定12-14
  • 1.5 论文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14-17
  • 2. 女教书概述17-21
  • 2.1 “女教”词源释义17
  • 2.2 “女教书”概念流变17-18
  • 2.3 明代之前女教书发展概况18-21
  • 2.3.1 传统女教书的萌芽期18-19
  • 2.3.2 传统女教书的定型期19
  • 2.3.3 传统女教书的发展期19
  • 2.3.4 传统女教书的成熟期19-21
  • 3. 明代帝后编撰的女教书考述21-29
  • 3.1 明代女教书发展背景简介21-24
  • 3.1.1 明代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加强21
  • 3.1.2 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1-22
  • 3.1.3 明代印刷刻书业的发达22
  • 3.1.4 明代的女教政策22-24
  • 3.2 明代女教书发展概况提要24-26
  • 3.2.1 明代帝后编撰的女教书提要24-25
  • 3.2.2 明代私修女教书提要25-26
  • 3.3 明代帝后编刊的女教书一览表26-29
  • 4. 明代帝后的女教思想考述29-37
  • 4.1 明代帝后的女教思想—基于女教书文本的考查29-33
  • 4.1.1 为女之道:“守贞”、“孝敬”30-31
  • 4.1.2 为妇之道:“柔顺”、“贞节”、“孝敬”31-32
  • 4.1.3 为母之道:教养子女32-33
  • 4.2 明代帝后借助女教书阐发女教思想的用意33-37
  • 4.2.1 明代帝后编撰女教书的表面用意33-34
  • 4.2.2 明代帝后编撰女教书的深层用意34-37
  • 5. 明代帝后女教思想的传播及影响37-45
  • 5.1 明代帝后所撰女教书的传播及影响37-38
  • 5.2 明代贞节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38-44
  • 5.2.1 明代贞节体系的建构39-41
  • 5.2.2 明代节烈观念的极端化41-44
  • 5.3 明代中后期女性教化体系的维持44-45
  • 6. 结语45-47
  • 致谢47-49
  • 参考文献49-51
  • 附录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红;;从《女孝经》和《女论语》看唐代的母训文化[J];文学教育(上);2007年10期

2 秦海滢;明代山东妇女与社会教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段江丽;;也谈中国传统贤妻良母观——兼与李卓教授商榷之一[J];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03期

4 郭丽;;唐代女教书《女论语》相关问题考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位雪燕;;元代平民家庭女教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1期

6 郭丽;;唐代女教书《女孝经》相关问题考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郭海东;牛东亚;;明代社会女性思想控制成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0年13期

8 赵红;;《女孝经》文本阅读的一些认识及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杨欣;;《女孝经》东传日本考略[J];文献;2009年02期

10 赵秀丽;;明代女性教化体系的建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晋光;;皇木采办对明代社会生态的影响[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杨学涯;;略论明代中后期北方地区的重役[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3 李洵;;从王祯《农书》到徐光启《农政全书》所表现的明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4 汤纲;王鸿江;傅贵九;;《明史》的纂修及史学思想[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5 洪用斌;王龙耿;;元朝顺圣皇后察必[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C];1980年

6 R壺筧v;;《螽斯》汇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7 彭曦;;龙凤——凝聚炎黄子孙的图腾[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8 屈六生;;从顺治皇帝著书谈起[A];纪念满文创制4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9年

9 丁式贤;;徐霞客、王士性及王立毂研究[A];徐霞客研究(第18辑)[C];2009年

10 刘素莉;;徐光启终生未学西语的原因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沂纹;明代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陈力丹;怎样看待史剧中的历史[N];北京日报;2002年

3 主持人:李国荣;末代后妃密札[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 毛宪民;清代后妃首饰琐谈之二——钿子[N];中国档案报;2001年

5 杨永占;清宫中的姥姥、嫫嫫、妈妈里[N];中国档案报;2002年

6 曹江红;晚明社会变迁实质是社会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苑洪琪;溥仪交还故宫的饰品[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中国作协研究员 何镇邦;历史剧创作不要走入误区[N];中国艺术报;2002年

9 陈力丹;此非彼也[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胡凡;明代皇帝的家庭与帝位传承[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莲玉;型世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菡薇;方法与对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丰;器型、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志云;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明代服饰文化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郑丽虹;明代中晚期“苏式”工艺美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张宏;金代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王兴芬;唐前传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田冬梅;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丽;明代帝后编撰的女教书及其女教思想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蔡晓飞;清代女教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红;唐代女教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王娜;明代女性的生存需求、社会压力与贞节观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真真;明清山东妇女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柳夏云;唐代后妃及其生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理;歌谣与明代社会[D];延安大学;2012年

8 陈长文;明代科举取士中的时务策研究——以登科录为中心[D];河南大学;2001年

9 梁树声;《三言》、《二柏》「偷情」故事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10 高昂;论中晚明通俗小说中的商人形象[D];郑州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明代帝后编撰的女教书及其女教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485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d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