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语言交际及教育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4-07-24 11:45

  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产生背景、心理健康、教育、偏差行为、干预措施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农民工与留守儿童两者的结合研究偏少。

  一、四川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现状四JlI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凉山、甘孜、阿坝等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生活方式传统。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农村,外出务工的成年人较多,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经过对凉山、广元、阿坝等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呈现如下特点:首先,从数量上看,少数民族的农村中留守儿童占大多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性,有的少数民族家庭中留守儿童达到3个以上。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上一般比较贫困,留守儿童要承担大量家务活。

  其次,从教育上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渠道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上,父母长期在外,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也有的是由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或亲戚代为照看。这样,留守儿童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并不充分。学校教育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师资的缺乏,学校离留守儿童的家较远,有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务活耽误了上学时间,不能正常上学。

  再次,从心理上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多数偏于内向,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多数不愿主动与不熟悉的人接触和沟通。

  最后,从语言环境上看,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加上父母在外务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语言交际范围多数局限于同伴,交流内容的同质性很强。很多儿童表示,为了节省电话费,与父母打电话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内心的很多想法或委屈不太愿意向父母倾诉,也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语言沟通。

  二、四川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语言交际中存在的问题语言交际属于交际社会语言学范畴,该学科的理论核心是“主张把语言放置到大的社会环境下进行考察,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社团的语言实践,即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理解语言和影响语言的发展”。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仅和语言本身有关,也与语言环境有较大关联,比如家庭背景、文化层次、工作背景、社会环境等等。语言交际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闭交际双方若是没有很好的理解交际的内容将会产生误解或分歧,将导致语言交际的效果不理想,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此次调查发现,四川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语言交际中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从交际的内容上来看。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父母多从孩子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方面考虑较多,很少照顾到子女的自我尊重的需要。所以,孩子们在与父母沟通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不良表现”往往避而不谈,笔耕文化传播,如果父母不从侧面了解这些信息,他们将很难全面知晓孩子在家的表现状况。

  其次,从语言交际的工具上来看。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的主要交流工具是电话,这个沟通工具无法了解语言沟通之后的效果。因而,沟通工具的单一化是造成语言交际双方产生误解的直接原因之一,而且沟通中肢体语言的欠缺也会对沟通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再次,从施受双方的交际势差来看。父母作为语言交际的主动方,他们是社会化的成年人,对留守儿童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口头教育上,父母自身的知识及语言运用能力、父母对社会的认知等通过语言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对事物的判断。据了解,外出务工的父母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大致在初中水平,自身的学识受限制,同样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知识发展需要。留守儿童作为语言交际的受动方,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也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

  其中留守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语用能力会直接影响语言交际能力。“语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语用能力是留守儿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获取。很少有儿童能意识到良好的语言交际需要掌握较强的语用能力,就连父母也未必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交际过程中的施受势差(这种势差是以施与方— — 外出务工的父母—— 的学识和素养为基础的)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个人成长会造成不利影响。最后,从会话结构上看。“会话(Conversation)是言语交际最基本的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常态之一。

  会话一般分为:话头语或话头序列、话轮替换、结束语序列三个部分。社会语言学要研究的是会话的内部结构如何,会话自始至终是如何起承转合的,参与者在会话中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会话顺利进行。”哙话结构可以看出一个人使用语言的思维逻辑、语言运用的能力、把握语言交际的主动意识等等。一般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会话也是从会话的基本结构进行的。以下是调查中一位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留守儿童会话时的情况:①父母:张三,我是爸爸或妈妈,你吃饭了吗?②留守儿童:吃了。③父母:你最近听了爷爷奶奶的话没,有没有调皮?④ 留守儿童:听了,没有调皮。⑤父母: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啊,要好好学习,我下次再给你打电话啊。这一段会话中,①②两句是话头语,③④两句是话轮替换,⑤是结束语序列。会话双方中,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主动方如何调动被动方听话的积极性及如何与被动方进行互动是需要考虑的。这一段对话的父母在话轮转换中,转换得不够好,并没有让受动方感受到主动方对他的关心与爱护,也没有让受动方发觉自身应对的消极性。可见,会话结构的欠缺是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语言交际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四川少数民族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语言交际的教育对策四川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及父母与子女之间语言交际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合理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1、语言意识的培养语言意识源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教学界的“语言意识运动”。[51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意识指学习者处理语言信息的一种内在能力,可以是直觉地或是清晰地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元认知。”阿语言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语言交际双方都有必要进行语言意识的培养。作为在外务工的父母,一方面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去相关的语言培训学校进一步学习,从理论层面提升语言意识;另一方面,父母之间要加强交流,就如何选择恰当的语言交际方式及交际内容进行商谈,客观公正地指出彼此的交流所存在的消极因素。作为留守儿童,一方面要主动接受学校的语言意识的教育,并通过课堂实践加深语言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要主动向教师询问或倾诉,尤其是学校派专门的教师进行家庭走访的时候,更要主动与教师交流。



本文编号:5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a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