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庙产兴学政策方针与地方的运作——以清末四川叙永厅为个案
本文关键词:清末庙产兴学政策方针与地方的运作——以清末四川叙永厅为个案
【摘要】:叙永厅从光绪二十九年(1902)初开始,按五成计算对境内58座寺观提拨庙产。提取庙产虽然经过办学士绅议定,地方官的批准,实际上,与僧人议定的庙产提成是不大稳定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学堂学董要求把寺庙认提的田产提归学堂,佃户也转学堂投佃。在地方官的干涉下,叙永厅部分租佃寺庙产业的佃户与各区劝学员或学堂的学董建立了新的租佃关系。光绪三十三年(1906)劝学所设立,促进了地方新式教育的推行和发展,使乡村公立小学堂的数目迅速增加,也带来经费筹措方面的难题。为了增加办学经费,学绅对寺院僧人隐匿、漏报和拖欠的庙产进行了调查和清查。而僧人及各类庙会被迫分割出自己的资产以兴学,自未必积极。在这种情况下,学董只能借助官府的权威,派差锁押、拘传僧人,迫使其补缴所应交之学款。结果,叙永厅提拨庙产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地方官、办学绅员与僧人不断对抗和讼争的过程。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清末 教育改革 庙产兴学 叙永厅
【分类号】:K257;G529
【正文快照】: 在清末改废科举、兴办学堂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朝廷制定了以地方之财办地方之事的政策方针,在各地推行“官绅通力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官办学堂为“模范”,“倡率”绅民自办乡村公立小学堂。由于地方经费严重不足,清政府鼓励各地利用庙产、庙地,以及地方的迎神赛会等民间积累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雷泉;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J];法音;1994年12期
2 吴林羽;清末庙产兴学及其社会反应[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付海晏;;革命、法律与庙产——民国北平铁山寺案研究[J];历史研究;2009年03期
4 王笛;清末“新政”与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5 徐跃;;清末庙产兴学政策的缘起和演变[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金林;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苏全有;;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3 王炜;;民国时期北京庙产兴学风潮——以铁山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李绍先;;清末民初四川实业教育述论[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5 李胜;涪陵学派论纲[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黄权生;;从《竹枝词》看清代“湖广填四川”——兼论清代四川移民“半楚”的表现与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建文;;宗教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与目的性使用问题[J];法学;2012年06期
8 陈桂权;;“一江三堰”与“三七分水”——兼论四川绵竹、什邡二县的百年水利纷争[J];古今农业;2011年02期
9 胡昭曦;;魏了翁的书院教育和助手李肩吾[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年04期
10 王勇;;张之洞“废幕友改委文案”说辨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觉醒;人间佛教的新形式[D];复旦大学;2011年
3 邓常春;晚清四川教务教案视野中的官绅民教及其互动(1860-1911)[D];四川大学;2005年
4 邓洪波;明代书院讲会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李劲松;北宋书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曾穷石;土司政治的世界图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贾玲利;四川园林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许效正;清末民初庙产问题研究(1895-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南屏;科举、出版与知识转型[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红香;西南地区的洋务工矿业(1861-1895)[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晖;清代江南寺田初探[D];南京大学;2011年
3 何衡松;清代成都地区移民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马桂菊;赋役·水利·书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泉;政府、民间、寺僧之间的博弈[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明娟;20世纪上半叶浙江道教史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俊玲;黎庶昌的教育实践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陈英;近代四川蚕桑丝业的发展(1891-1930)[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平;长江流域书院的学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向振湘;阳明心学与明代书院[D];湖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金林;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房德邻;康有为与孔教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3 董晓萍;;流动代理人:北京旧城的寺庙与铺保(1917—1956)[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王炜;;民国时期北京庙产兴学风潮——以铁山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刘成有;略论庙产兴学及其对道教的影响——从1928年的一段地方志资料统计说起[J];中国道教;2004年01期
6 王雷泉;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J];法音;1994年12期
7 严昌洪;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徐跃;;清末四川庙产兴学及由此产生的僧俗纠纷[J];近代史研究;2008年05期
9 魏光奇;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J];近代史研究;1998年01期
10 吴林羽;清末庙产兴学及其社会反应[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林羽;李光;;清末庙产兴学及其社会演变——以1905年抵制日僧干涉杭州龙兴寺事件为中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谢丰;;清末新政时期湖南官绅对书院改制政策的不同思考——以俞廉三、王先谦、赵尔巽的教育改革活动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王兆祥;;书院改学堂——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过程[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3期
4 何芳;;清末学堂中的卫生规训[J];基础教育;2009年11期
5 李冬久,田跃安;清末新军建设述评[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梁景和;论清末地方自治的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冯天瑜;日本使团对清末上海社情的观察[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郭汾阳;新兴资产阶级士绅的代表人物梁善济[J];晋阳学刊;2001年01期
9 朱仁显;论清末立宪派的议会思想[J];学术月刊;2002年06期
10 董龙凯;从清末山东黄河南岸十三州县迁民及返迁看政府与农民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平汉;;辛亥革命前后福建教育改革探略[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张羽琼;;论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以江苏省教育会对万缘庵毁学案的处置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王宪平;;晚清“中体西用”教育方针之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简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6 陈桂生;;略论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闫广芬;;洋务学堂的产生及其对旧教育的突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提交会议论文目录[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9 胡门祥;李育民;;张申府的战时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萧俊杰;;李先念在新四军第五师的教育实践初探[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念群;边界的重设:从“采生折割”到清末“反教话语”看中国医疗空间的转变[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徐风;最后的努力[N];吉林日报;2007年
3 殷俊玲;清末新政与民变浅谈[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梁卫东;清末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刁振娇;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实验[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李卫华;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D];厦门大学;2009年
5 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中山大学;1999年
7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郭艳波;清末东北新政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吕一群;晚清汉口贸易的发展及其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蔡浩明;清末湖南咨议局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方玉芬;清末奖励出身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桂华;程德全与清末黑龙江新政[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胡丽;清末湖北州县教育改革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静;留日人员与清末法制改革[D];河北大学;2005年
6 崔道峰;清末江苏地方自治述论[D];扬州大学;2005年
7 张敬;清末言官的变法观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尹学梅;制度、运作与效应:清末国家邮政事业述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9 马晓艳;近代化理念下教育体系的转型[D];安徽大学;2005年
10 邱锐;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72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7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