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团体归因训练对高职生感恩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9:18

  本文关键词:团体归因训练对高职生感恩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感恩 主观幸福感 团体归因训练 归因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归因方式对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并观察团体归因训练对感恩水平的影响。 方法:研究一:选取苏州某高职院校学生300名,使用大学生感戴问卷、归因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观察:(1)一般人口学变量与感恩的关系;(2)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3)归因对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影响。研究二:筛选出16名悲观归因高职生为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各8人。实验组接受为期8周,每周1次的团体归因训练;控制组不接受任何治疗。8周末对二组成员再次施测感恩和幸福感水平以及归因方式,并对实验组施测团体疗效因子问卷。 结果:(1)人口学变量对感恩没有显著影响。(2)感恩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不同感恩水平组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3)乐观归因个体感恩水平显著高于悲观归因个体;不同感恩组个体的归因水平、归因的内外性、稳定性有显著差异。(4)团体归因训练可以改变高职生的归因方式;显著提高高职生的感恩水平;团体归因训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5)团体归因训练中最为重要的团体疗效因子为存在意识因子和利他因子。 结论:(1)归因方式在一定程度可用以推测感恩水平;感恩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推测主观幸福感;归因方式是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调节变量。(2)团体归因训练能改变高职生的归因方式,因此显著提高其感恩水平。团体归因训练可以作为提升感恩水平的干预策略。(3)团体归因训练中最为重要的团体疗效因子为存在意识和利他。今后团体归因训练用于提升感恩水平时,应重视这二因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感恩 主观幸福感 团体归因训练 归因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715.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11-27
  • 1.1 感恩的研究概况11-19
  • 1.1.1 感恩的定义11-12
  • 1.1.2 感恩的理论12-14
  • 1.1.3 感恩的研究领域14-17
  • 1.1.4 感恩的干预研究17-19
  • 1.2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况19-20
  • 1.2.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19
  • 1.2.2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阶段19-20
  • 1.3 归因的研究概况20-23
  • 1.3.1 归因和归因方式的概念20
  • 1.3.2 归因方式的维度20-21
  • 1.3.3 归因训练的理论21
  • 1.3.4 归因训练的应用21-22
  • 1.3.5 归因训练的形式22
  • 1.3.6 归因训练的方法22
  • 1.3.7 归因可能是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节变量22-23
  • 1.4 团体治疗的概况23-25
  • 1.4.1 团体治疗的概念23
  • 1.4.2 团体治疗的分类23-24
  • 1.4.3 团体归因训练24-25
  • 1.5 问题的提出25-27
  • 1.5.1 以往研究的不足25
  • 1.5.2 研究内容25
  • 1.5.3 研究假设25-26
  • 1.5.4 研究意义26-27
  • 2. 研究一高职生感恩、主观幸福感及归因方式的特点研究27-37
  • 2.1 研究目的27
  • 2.2 研究对象27-28
  • 2.3 研究工具28-29
  • 2.4 研究程序29
  • 2.5 研究结果29-37
  • 2.5.1 高职生感恩水平的总体状况及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29-31
  • 2.5.2 感恩与主观幸福之间的关系31-33
  • 2.5.3 感恩与归因方式的关系33-35
  • 2.5.4 主观幸福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35-36
  • 2.5.5 高职生感恩、归因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三者的关系36-37
  • 3. 研究二高职生感恩的干预研究37-46
  • 3.1 研究目的37
  • 3.2 研究工具37-38
  • 3.3 研究对象38-39
  • 3.3.1 入组标准38
  • 3.3.2 排除标准38-39
  • 3.3.3 实验组与控制组39
  • 3.4 研究程序39-42
  • 3.4.1 团体成员的确定39
  • 3.4.2 研究流程39-40
  • 3.4.3 治疗师背景40
  • 3.4.4 团体归因训练实施过程40-41
  • 3.4.5 团体归因训练的模式41-42
  • 3.5 研究结果42-46
  • 3.5.1 实验组与控制组组间前测变量比较42-43
  • 3.5.2 实验组组内前后测变量比较43
  • 3.5.3 控制组组内前后测变量比较43-44
  • 3.5.4 实验组与控制组组间后测变量比较44
  • 3.5.5 团体疗效因子测评44-46
  • 4. 讨论46-55
  • 4.1 高职生感恩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46-47
  • 4.1.1 性别因素不影响感恩水平46
  • 4.1.2 年龄因素不影响感恩水平46-47
  • 4.1.3 家庭所在地对感恩水平影响不显著47
  • 4.2 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7-49
  • 4.3 归因是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调节变量49-51
  • 4.3.1 归因与感恩的关系49-50
  • 4.3.2 归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50
  • 4.3.3 归因方式的调节效应50-51
  • 4.4 团体归因训练的结果分析51-55
  • 4.4.1 团体归因训练可以改变高职生的归因方式并提高感恩水平51-52
  • 4.4.2 团体归因训练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作用不显著52
  • 4.4.3 团体治疗的疗效因子及其作用机制52-55
  • 5. 结论及研究的创新与不足55-57
  • 5.1 研究结论55
  • 5.2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55-57
  • 参考文献57-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1-62
  • 附录:本次调查采用的问卷62-68
  • 致谢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启秀;潘卫英;黄芸芳;;感恩练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08期

2 石国兴;祝伟娜;;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心理研究;2008年03期

3 黎玉兰;宋凤宁;方艳娇;;感恩:积极心理研究的新领域[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613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13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