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05:25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发展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攻击性 高中生 发展特点 团体辅导


【摘要】: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面临身心发展的动荡和不平衡期,攻击性较高,攻击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也更为严重。本研究以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和症状白评清单(SCL-90)为研究工具,以重庆市5所高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2年的追踪调查,探究高中生攻击性的发展特点,攻击水平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等。根据测查结果,筛选出高攻击性个体进行团体辅导干预,降低个体攻击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并从外显和内隐两个角度验证团体辅导这一干预方式的有效性。 研究过程包括:1、对5所中学的658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重庆市高中生的攻击性概况和性别、年级、来源地之间的差异,以及攻击性与冲动性、心理健康的关系。2、对5所高中里参加第一年测试的高一学生进行了为期2年的追踪,有效追踪率为85.63%,探究高中生攻击性的发展特点,以及不同性别、来源地、高低攻击性等组别的攻击性发展趋势。3、从施测中学中筛选出60名高攻击性学生,分为干预组和控制组,对干预组进行团体辅导,控制组不加以处理,团体辅导前后对两组进行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的测试,考察团体辅导干预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发现: (1)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在性别、来源地、年级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2)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愤怒、攻击性总分等指标对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尤其是敌意的预测作用最大 (3)重庆市高中生的攻击性呈现了随着时间而显著下降的趋势,不同性别、不同攻击性等级的群体具有不同的攻击性发展特点。 (4)团体辅导前后,干预组和控制组的外显攻击性都显著下降,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变化,干预组的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情况有所减轻。
【关键词】:攻击性 高中生 发展特点 团体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5.5;G4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问题提出9
  • 2 文献综述9-19
  • 2.1 攻击性的定义9-10
  • 2.2 攻击性的分类10-11
  • 2.2.1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10-11
  • 2.2.2 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11
  • 2.2.3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11
  • 2.3 攻击性的影响因素11-13
  • 2.3.1 生物因素11
  • 2.3.2 社会因素11-12
  • 2.3.3 家庭因素12
  • 2.3.4 认知因素12-13
  • 2.4 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13-14
  • 2.5 攻击性的研究现状14-16
  • 2.5.1 年龄差异的研究14-15
  • 2.5.2 性别差异的研究15-16
  • 2.6 攻击性的干预16-18
  • 2.6.1 学校层次上的干预16-17
  • 2.6.2 社会环境层次上的干预17
  • 2.6.3 个体层次上的干预17-18
  • 2.7 本研究的意义18-19
  • 3 研究基本思路19-23
  • 3.1 研究目的及内容19
  • 3.2 研究方法19-20
  • 3.2.1 文献查阅法19
  • 3.2.2 问卷调查法19
  • 3.2.3 内隐联想测验法19
  • 3.2.4 统计分析法19-20
  • 3.3 研究工具20-23
  • 3.3.1 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20
  • 3.3.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0
  • 3.3.3 内隐联想测验工具20-22
  • 3.3.4 统计分析工具22-23
  • 4 研究一: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23-32
  • 4.1 研究目的23
  • 4.2 研究方法23
  • 4.2.1 研究对象23
  • 4.2.2 研究工具23
  • 4.2.3 统计处理23
  • 4.3 结果及分析23-32
  • 4.3.1 信度检验23-24
  • 4.3.2 效度检验24-25
  • 4.3.3 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人格特征的特点25-27
  • 4.3.4 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7-32
  • 5 研究二: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的追踪研究32-36
  • 5.1 研究目的32
  • 5.2 研究方法32
  • 5.2.1 研究对象32
  • 5.2.2 研究工具32
  • 5.2.3 统计处理32
  • 5.3 结果及分析32-36
  • 5.3.1 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的追踪情况32-33
  • 5.3.2 不同性别高中生攻击性的发展差异33-34
  • 5.3.3 不同来源地高中生攻击性的发展差异34
  • 5.3.4 高、低攻击性高中生攻击性的发展差异34-36
  • 6 研究三: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的干预研究36-42
  • 6.1 研究目的36
  • 6.2 研究方法36-38
  • 6.2.1 研究对象36
  • 6.2.2 研究工具36-37
  • 6.2.3 实施过程37-38
  • 6.2.4 统计处理38
  • 6.3 研究结果38-42
  • 6.3.1 高中生内隐攻击性的概况38-39
  • 6.3.2 实验组和控制组攻击性、心理健康等指标的基本描述和基线水平39-40
  • 6.3.3 攻击性干预团体辅导有效性的分析40-42
  • 7 讨论42-45
  • 7.1 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的概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2
  • 7.2 重庆市高中生攻击性的发展特点42-43
  • 7.3 攻击性干预团体辅导的有效性43-44
  • 7.4 本研究需要改进的方面44-45
  • 8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录50-55
  • 致谢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广文;刘思硕;何文广;;初中男生个体攻击性与群体攻击性的差异[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2期

2 徐大真,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朱相华;杨永杰;李娇;魏贤玉;乔娟;;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4 刘连忠,肖水源;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自杀未遂[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5 杨治良;;内隐攻击性与同情的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6期

6 云祥;李小平;杨建伟;;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研究[J];心理研究;2009年01期

7 张文新,管益杰,,任朝霞,孙华平,程学超;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攻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8 赵永乐,郑涌;游戏方式差异对电脑游戏者攻击性影响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何一粟;李洪玉;冯蕾;;中学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2期

10 纪林芹;张文新;;儿童攻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绮敏;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严颢;中学生欺负行为的研究及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2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92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5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