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6:3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承载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其面临的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本论文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入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体评价、学业、人际关系、身心症状这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分析,进而分析社会适应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程度。以期通过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水平的途径,来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最终把整个高等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随机抽样,从四所高校中,随机抽取10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对大学生活的感受问卷、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为测量工具,探讨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指导。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 (1)当代大学生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要高于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则高于社会健康;心理健康方面个体差异性最小,社会健康的个体差异性最大,生理健康居中。 (2)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在学校、生源地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就性别来说,大学生中女性的生理健康水平高于男性,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健康水平均高于女性,并且男性的个体化差异性高于女性。 (3)大学生的身心症状适应程度最低,学业适应程度最高。总体评价的个体差异最大,分布最不集中,人际的个体差异最小,分布最为集中。 (4)生源地、性别在社会适应性上的差异不显著,学校在社会适应性上差异显著。就学校来说,理工类大学学生社会适应性医学类大学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学生。 (5)社会适应性的总体评价、学业、人际关系、身心症状与心理健康子量表各因子、社会健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社会适应性的总体评价、人际关系、身心症状与生理健康子量表的“身体社会功能”存在显著相关,与其他因子无相关关系。 (6)社会适应对身心健康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所有适应变量对心理健康均具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人际适应对心理健康的预测程度最高,总体评价的预测程度较高,身心症状和学业的预测程度一般。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适应性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23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0-13
- 1.1.1 研究的背景10-12
- 1.1.2 研究的目的12
- 1.1.3 研究的意义12-13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综述13-19
- 1.2.1 相关概念界定13-15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9
- 1.3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19-20
- 1.3.1 研究假设19
- 1.3.2 研究框架19-20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0
- 1.4.1 研究内容20
- 1.4.2 研究方法20
- 1.5 调查对象20-21
- 1.6 研究工具21-22
- 1.6.1 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测试量表21
- 1.6.2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21-22
- 1.7 创新点22-23
- 第二章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评定量表数据23-29
-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3-24
- 2.1.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23
- 2.1.2 学校、性别、生源地变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性比较23-24
- 2.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状况24-25
- 2.2.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基本情况24
- 2.2.2 学校、性别、生源地变量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上的差异性比较24-25
-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25-29
- 2.3.1 生理健康子量表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25-26
- 2.3.2 心理健康子量表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26
- 2.3.3 社会健康子量表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26-27
- 2.3.4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各因子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总分的多元回归分析27-29
- 第三章 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讨论29-34
-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29-31
- 3.1.1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29
- 3.1.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29-31
- 3.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状况的研究31-32
- 3.2.1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分析31
- 3.2.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31-32
- 3.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32-34
- 3.3.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分析32
- 3.3.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程度分析32-34
- 第四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34-36
- 4.1 主要结论34
- 4.2 建议34-36
- 4.2.1 注重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34
- 4.2.2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程度34-35
- 4.2.3 进一步完善大学教育的知识结构35
- 4.2.4 科学划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35
- 4.2.5 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35
- 4.2.6 改进大学心理教育管理模式35-36
- 第五章 大学心理教育管理机制的探索36-40
- 5.1 探索系统、开放式的大学心理教育管理机制36-37
- 5.1.1 探索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6
- 5.1.2 探索基于心理状况的个别教育模式36-37
- 5.1.3 探索开放互助的适应性培育模式37
- 5.2 探索主动、激励式的大学心理教育管理机制37-38
- 5.2.1 探索主动式的课堂教学方式37-38
- 5.2.2 采用以兴趣为基础,以社团为载体的活动教学方式38
- 5.2.3 探索扩大激励面,培育集体荣誉感的教学方式38
- 5.3 探索教育者、受教育者角色互换的大学心理教育管理机制38-40
- 5.3.1 教育者的主要属性38-39
- 5.3.2 受教育者的主要属性39
- 5.3.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角色互换的管理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苑小毅,李建辉;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更新论现行体质检测方法的科学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李慧莉,张庆林;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过程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6 于晓波;大学新生入学不适应问题调查分析[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王月云;孙维权;周红;;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年01期
8 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9 李会增,王向东,王爽,韩璐,杨红涛;对大学生体质和营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孙弘,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799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9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