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10:20
本文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经验对于一个人的后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婴儿从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最初的经历或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后期的成长具有预示作用。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一定会对儿童今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婴儿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性经验对其后期的发展却是影响巨大的。这种经历甚至可以严重影响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式的合理构建。 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57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文献法总结了已往的研究,挑选定制研究量表,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整理所得数据,分析数据结果,完成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任务。 研究结果表明: 1.依恋的回避或者焦虑维度分值越高,,心理健康的压力、焦虑、抑郁水平也就越高。依恋的类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2.依恋类型越趋向于不安全的个体,他心理健康的焦虑、抑郁和压力水平相对就越高,心理也就越不健康。 3.不同的性别、学科、民族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依恋回避与焦虑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4.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感情经验对回避型依恋有显著差异,而且从未有感情经验的大学生的回避型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有稳定对象或已结婚的大学生 5.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手足对焦虑型依恋的影响显著,有一位手足的大学生在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最高,独生子的最低。 6.心理健康的三个维度方面:男生的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理科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文科生;而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的抑郁分值高于其他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在中下范围的学生,他们的焦虑、压力以及抑郁水平都高于其他类别的学生。 7.培养健康的依恋模式应从原生家庭入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个体依恋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依恋 心理健康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45.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10-11
- 1.1 问题的提出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2 文献综述11-17
- 2.1 依恋的基本理论11-14
- 2.1.1 依恋和成人依恋11-12
- 2.1.2 依恋对象12
- 2.1.3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12-13
- 2.1.4 依恋的类型13-14
- 2.2 心理健康的概念14-15
- 2.3 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15-16
- 2.4 国内现有研究及存在的不足16-17
- 3 研究内容17-20
- 3.1 研究目的和假设17
- 3.1.1 研究目的17
- 3.1.2 研究假设17
- 3.2 具体研究内容17-18
- 3.2.1 研究思路17-18
- 3.2.2 被试的选取18
- 3.2.3 研究方法18
- 3.2.4 数据的处理和统计18
- 3.3 研究步骤18-19
- 3.4 研究工具19-20
- 3.4.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19
- 3.4.2 心理健康状况量表(DASS)19-20
- 4 研究结果20-33
- 4.1 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特点20-26
- 4.1.1 成人依恋类型20-21
- 4.1.2 依恋的性别差异21-22
- 4.1.3 依恋的民族差异22
- 4.1.4 感情经验与依恋的关系22-25
- 4.1.5 兄弟姐妹对依恋的影响25-26
- 4.2 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描述26-33
- 4.2.1 心理健康状况的民族差异27
- 4.2.2 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27-28
- 4.2.3 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科差异28-29
- 4.2.4 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29-30
- 4.2.5 目前学业表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0-33
- 5 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3-37
- 5.1 依恋类型对心理压力水平的影响34-35
- 5.2 依恋类型对焦虑水平的影响35-36
- 5.3 依恋类型对抑郁水平的影响36-37
- 6 研究结论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37-40
- 6.1 研究结论37
- 6.2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37-40
- 6.2.1 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的重要性37-38
- 6.2.2 家庭教育对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影响38-39
- 6.2.3 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39-40
- 7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40-41
- 7.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0-41
-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41
- 8 展望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45-47
- 作者简介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同归;;依恋理论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概述——兼评胡平等《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及判别函数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景芝;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蒋京川;依恋研究及其新进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吴薇莉,张伟,刘协和;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5 董强;于文宏;;依恋研究述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陈利鲜;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7 许兴建;依恋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8 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朱海东;;成人依恋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04期
10 刘志军;90年代西方依恋理论研究的概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55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5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