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0:05
本文关键词:蒙、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族 蒙古族 青少年 积极心理品质 比较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汉族和蒙古族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研究对象,在借鉴PYD中5C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编制了《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用该量表对汉族和蒙古族的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显示:(1)蒙、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发展趋势不同。蒙古族青少年的五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品格、自信、胜任力、关爱与同情、自律。汉族青少年五个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自信、品格、关爱与同情、自律、胜任力,其中,蒙古族青少年的胜任力这一品质发展显著优于汉族青少年。(2)蒙、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初一、初三年级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蒙古族,高一年级蒙古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汉族。性别方面,汉族男生在胜任力这一品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汉族女生在关爱与同情这一品质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蒙古族男生在自信品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蒙古族女生在自律、关爱与同情这两种品质上显著高于男生。(3)不同民族青少年在不同年级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两个民族青少年品格品质得分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不断提高,,自律品质得分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不断降低,而关爱与同情品质上,民族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此品质在不同年级的蒙汉族青少年中有不同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我们了解了蒙、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的特点、规律与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三个大的方向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策略,以提高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水平。
【关键词】:汉族 蒙古族 青少年 积极心理品质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前言8-9
- 1. 文献综述9-17
- 1.1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9-10
- 1.1.1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9
- 1.1.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9-10
- 1.2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10-12
- 1.2.1 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进展10-11
- 1.2.2 重要优势品质11-12
- 1.3 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介绍12-13
- 1.4 实证研究进展13-17
- 1.4.1 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性研究13-15
- 1.4.2 影响因素15-16
- 1.4.3 成熟的教育培养活动介绍16-17
- 2. 问题的提出17-19
- 2.1 问题提出背景17
- 2.2 研究目的17
- 2.3 研究意义17-18
- 2.3.1 理论意义17
- 2.3.2 现实意义17-18
- 2.4 研究假设18-19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19-21
- 3.1 研究内容19-20
- 3.1.1 蒙古族、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结构构想19
- 3.1.2 对蒙古族、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19-20
- 3.1.3 提出促进蒙古族、汉族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教育建议20
- 3.2 研究方法20
- 3.2.1 文献法20
- 3.2.2 访谈法20
- 3.2.3 问卷调查法20
- 3.3 研究的创新之处20-21
- 4. 研究结果21-36
- 4.1 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21-29
- 4.1.1 理论构想21-22
- 4.1.2 题项编制与施测过程22-29
- 4.2 蒙古族、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比较29-36
- 4.2.1 工具29-30
- 4.2.2 被试30
- 4.2.3 蒙古族、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情况比较30-33
- 4.2.4 不同民族、年级各维度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比较33-36
- 5. 结论36-40
- 5.1 工具研发36
- 5.2 积极结果的比较36
- 5.3 教育建议36-40
- 5.3.1 根据蒙、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差异提出教育建议36-37
- 5.3.2 根据年级发展特点提出教育建议37
- 5.3.3 加强蒙、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整体策略与建议37-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4
- 后记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晓辉;;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教育革新;2006年04期
2 万红艳;;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初中学困生良好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探索[J];科学教育;2010年06期
3 白乙拉;李素梅;;我国蒙古族传统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观及其关系的文化学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4 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年07期
5 刘香东;;美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刍议[J];教育探索;2009年01期
6 张大均,吴明霞;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理性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年03期
8 王长艳;;论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余益兵;邹泓;;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4期
10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8期
本文编号:866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66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