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本文关键词: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摘要】: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在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在分析国内近三年来不同领域中微课概念研究现状及概念衍化的基础上,阐释了微课的生态发展、资源开发与实践应用的情况。同时,结合国内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的有关调查数据,对微课的实践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将我国微课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课程)建设阶段。最后,从微课的视频制作、系统设计、教育应用、配套资源和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对国内微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阐述,并提出启示建议和总结展望。
【作者单位】: 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广州未名中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微课 认知负荷 发展阶段 启示
【基金】: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立项号:1236205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学校教育作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和途径之一,其知识的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2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3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22期
4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6 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9期
7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6期
8 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4期
9 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4期
10 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莺;宋晓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络课程的设计实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于宁;崔武子;;《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络课程设计的分析与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武法提;;网络课程的科学目标取向和实践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李青;刘洪沛;;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龚正伟;徐宇;;远程教育环境下学校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斯琴图亚;;解析网络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有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李秋梅;;基于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J];成人教育;2011年10期
8 陆云起;冯乐;吴凌云;左明慧;;校园网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张剑平,李慧桂;论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不同应用层次[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3期
10 胡春华;;提高远程教学平台运行质量的思考——“湖州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实例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来福;王朋娇;;网格在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中的应用[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宋福龙;罗毅;涂光渝;唐权;;基于 XML与ASP技术的电力系统教学网站开发[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德伟;孙红梅;任恩发;;浅谈微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年7月第31卷第4期[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石雷;论课程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阿妮;吉林省自考办考试项目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俊丽;教学设计原理在英语网络课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欣婷;企业E-Learning培训课件的设计和开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网络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宋朝晖;基于RIA技术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明立;高中化学发展性习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晓东;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良林;基于网络教学平台高校公选课课程设计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曹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瑞利;美国教学设计理论从ID1到ID2的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杨玉芹;钟洪蕊;;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内容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12期
3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盛群力;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下)——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4 郭绍青;;正确认识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三种硬件模式与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5 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6 刘峰;苏继虎;;远程培训的问题及本地管理策略研究——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校长专题培训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7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8 沈夏林;周跃良;;论开放课程视频的学习交互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9 杨纯;;古永锵:微视频市场机会激动人心[J];中国电子商务;2006年11期
10 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龙镇;[N];广东科技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尉立萍,PuTai,Jin ,Jhon,Sweller;认知负荷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许远理;听讲式接受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种来自认知负荷的观点[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王爱文;王朋娇;;多媒体软件设计中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水平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8年03期
4 王朋娇;田华;孙革;;远程学习者认知负荷水平的调控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01期
5 王欢;刘永涛;;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析——以《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09期
6 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9期
7 陈树刚;朱永海;;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8 蔡艳玲;;学习任务认知负荷与测量方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丽莉;冯小燕;;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05期
10 门淑云;张珊珊;;认知负荷: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控制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涛;刘亚转;张长青;岳辉吉;周青;;HPS教学模式对高中学生认知负荷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许远理;郭克敏;朱新明;李亦菲;;从认知负荷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赵俊峰;申继亮;;中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现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元认知提示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杨莉;杨书冰;刘思耘;;不相关言语效应与认知负荷:不相关言语效应机制的探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葵;翁旭初;;句子学习过程中的眼动特征[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陈雯;张力;;认知负荷和谎言类型对说谎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佟秀丽;莫雷;;小学儿童正检验和反检验倾向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赵俊峰;吕英;;文章结构标记对不同阅读水平中学生认知负荷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赵翠霞;张彤;;多媒体教学界面中帮助方式对学习绩效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娄振山 郑振洪 于伟;现代心理攻防战研究方兴未艾[N];解放军报;2006年
2 宋国萍 苗丹民;关注医生睡眠[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李亦菲;示例演练教学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刘桂昌;军事航空医学发展趋势[N];解放军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崇勇;认知负荷的测量及其在多媒体学习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年
2 唐剑岚;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模型及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尹华站;视觉短时距加工的分段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张乐;态度形成的理论与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蔡艳玲;EFL写作任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林洪新;初一学生数学运算样例中关键步骤的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何明芮;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认知及显性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敏;决策信息的创造性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朱全胜;能量控制中心交互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宁;基于认知负荷的公共信息设备界面设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春兰;高中生认知负荷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程兰;认知负荷在测谎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燕;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解题错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志毅;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贺俊霞;变异性样例的表征对六年级学生认知负荷和迁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6 刘亚转;高中生理论化学学习中认知负荷的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文月;多媒体学习中定向帮助信息呈现方式对认知负荷响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8 郭燕燕;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研究性学习网站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仿真培训系统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76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7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