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大学生人际自立与人际应激事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18 16:17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自立与人际应激事件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人际自立 人际应激事件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压力或负性事件也随之向人们涌来。面对家庭、事业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各种烦恼与困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否变得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所面临的负性生活事件或应激刺激涉及家庭、学业、就业、人际等多个领域。在这一年龄阶段,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人际领域中所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更加重要的影响。如何减少甚至避免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或正确对待负性生活事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心理健康的保护性人格因素的人际自立,是自立人格的重要方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人际自立可能是个体抵御人际应激的保护性人格因素。本研究从这一理论假设出发,展开研究。 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研制工具——实际测量——研究特点及关系”的研究思路,在已有文献和相关量表整理与分析、个别访谈等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大学生人际应激事件的理论维度,即人际要求、人际冲突、人际挫折和人际丧失。并以这些理论维度构想为基础,通过初步施测和正式施测等步骤,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事件量表”。采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事件量表进行问卷调研,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探索了大学生人际应激事件的特点及其与人际自立的关系,提出人际自立是抵御人际应激事件的保护性人格因素。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人际应激事件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包括人际要求、人际冲突、人际挫折和人际丧失四个维度。 (2)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事件量表信度和效度尚可,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人际应激事件的工具。 (3)不论是在性别、年级还是专业上,大学生在人际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4)人际自立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人际应激事件的发生,可能是抵御人际应激事件的积极人格因素。 (5)与独立性人际应激事件相比,人际自立与依赖性人际应激事件的关系更加密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自立 人际应激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 前言8-10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研究价值9-10
  • 2 文献综述10-17
  • 2.1 应激的概述10-12
  • 2.1.1 应激的概念和分类10
  • 2.1.2 应激的测量和评估10-11
  • 2.1.3 应激的产生11-12
  • 2.2 人际应激的概述12-13
  • 2.3 人格与应激刺激13-15
  • 2.4 人际自立与人际应激事件15
  • 2.5 整体思路15-17
  • 3 研究一:大学生人际事件量表的编制17-28
  • 3.1 研究目的17
  • 3.2 大学生人际事件量表理论维度的构想17-18
  • 3.3 项目的收集与编制方法18-19
  • 3.4 大学生人际事件量表结构的探索19-24
  • 3.4.1 研究目的19
  • 3.4.2 被试19
  • 3.4.3 研究工具19
  • 3.4.4 研究程序19
  • 3.4.5 数据统计与处理19
  • 3.4.6 结果与分析19-24
  • 3.5 大学生人际事件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24-28
  • 3.5.1 研究目的24
  • 3.5.2 被试24
  • 3.5.3 研究工具24
  • 3.5.4 研究程序24
  • 3.5.5 数据统计与处理24
  • 3.5.6 结果与分析24-28
  • 4 研究二:大学生人际自立与人际应激事件的关系28-34
  • 4.1 研究目的28
  • 4.2 被试28
  • 4.3 研究工具28-29
  • 4.3.1 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事件量表28
  • 4.3.2 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28-29
  • 4.4 研究程序29
  • 4.5 数据统计与处理29
  • 4.6 结果与分析29-34
  • 4.6.1 大学生人际应激事件的特点29-31
  • 4.6.2 大学生人际自立与人际应激事件的关系31-34
  • 5 讨论34-37
  • 5.1 大学生人际事件量表34
  • 5.2 大学生人际应激事件的特点34-35
  • 5.3 大学生人际自立与人际应激事件的关系35-36
  • 5.4 不足与改进36-37
  • 6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3
  • 附录43-49
  • 致谢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马子媛;王俊刚;赫英娟;;大学生人际压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7期

3 夏凌翔;石绪亮;;汶川地震灾后初中生自立人格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5期

4 夏凌翔;黄希庭;万黎;杨红升;;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与现实问题解决[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1期

5 夏凌翔,黄希庭;典型自立者人格特征初探[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6 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7 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8 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8年05期

9 夏凌翔;;自立人格与心身症状:特质-应激-症状相符中介模型的检验[J];心理学报;2011年06期

10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876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76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e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