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中小学教师使用虚拟学习社区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15:21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使用虚拟学习社区的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学习社区 教师专业发展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与利用整合理论


【摘要】:虚拟学习社区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通过总结接受模型等一系列理论模型并结合教师发展虚拟社区的特性,建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的接受模型,并根据此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来探讨影响中小学教师使用虚拟学习社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易用期望、社群因素、配套情况均对中小学教师使用虚拟学习社区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自我效能、性别对虚拟社区的使用意向没有显著影响;教龄对虚拟学习社区的使用意向影响显著。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 教师专业发展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与利用整合理论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教育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研究”(课题批准号:ECA110331)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深入发展与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师培训范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师需要在自身的专业实践场域中主动地寻找专业发展的资源与机会,灵活地组织安排自身的专业发展活动,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协作探究[1]。基于Web2.0技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秀峰;李晓飞;;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2 周园;王念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3 任秀华;翟娜;杨晓敏;;基于TAM模型的网络协作交流工具接受行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4 应国良;;虚拟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Z2期

5 邵坤焕;杨兰蓉;;公众采纳移动政务服务的综合接受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可;;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管理效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万增奎;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范蓓蕾;;教学案例研讨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李丽;陈永杰;陈维;;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刘中猛;叶泽滨;;城乡交流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6 余妍霞,周兴国;《科学》课程挑战理科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李瑛;;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任双利;;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王君芳;;中学英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概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阮姝;;设置任务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磊;;独立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白冬;;初中历史学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探索[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3 吴永远;;中小学校长职业幸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个案[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郭芬;;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伟民;吕国光;;《西部贫困山区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左明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鲁曼俐;;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许苏;;西方早期职业教师发展特征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江广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赵逸庶;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红梅;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锦绒;辽宁省县级职教中心专任教师校本培训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天刚;论化归思想与中学数学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付向梅;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马秀敏;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权;胡秋灵;;移动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J];商业研究;2009年06期

2 马秀峰;李晓飞;;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徐丽华,吴文胜;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4 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基于TAM和网络外部性的移动服务使用行为研究[J];管理学报;2007年02期

5 洪蓉;;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10期

6 于斌;;Blog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年05期

7 白磊;;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8 孙建军;成颖;柯青;;TAM模型研究进展——模型演化[J];情报科学;2007年08期

9 杜治洲;;电子政务接受度研究——基于TAM与TTF整合模型[J];情报杂志;2010年05期

10 代蕾;徐博艺;;移动电子政务的公众持续使用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丽;项金华;;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学习社区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3期

2 李彤彤;马秀峰;;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3 刘敏;;教师博客群的构建策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4 马秀峰;李晓飞;;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5 李昱;;基于ICT的虚拟社区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J];医学教育探索;2008年01期

6 付安权;;教师在线专业发展实施与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02期

7 刘亚娟;;略谈师范院校教师借助教学博客创建虚拟学习社区构想及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8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师生行为分析——一个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9 曹霞;;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个人知识管理[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2期

10 陈伟平;金炳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教书育人;2007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昆峰;;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策[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2 陈晔;;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质性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新时期的立校之本[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4 李娟;;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反思——以西北某县为例[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于学书;符丽萍;;校本研修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6 许光勇;刘俊峰;郝景岐;;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7 张海燕;洪彦;张蕾;;学校研修策略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8 刘淑芬;;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重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9 ;明确思路 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10 ;构建研训教一体化教师培训体系 促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根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由“积累”走向“转型”的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 夏禾;十六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苏州日报;2010年

3 杨柳青一中 安玉静;让生命成长走进教师专业发展历程[N];天津教育报;2010年

4 弓彩玲;复兴区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邯郸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万鸿涛 王斗天 通讯员 陈伟文 陈冬平 陈有新;罗湖强势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深圳商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王亮;庆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陇东报;2011年

7 记者 丁雷;为教师专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N];大连日报;2009年

8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颖惠 张干萍;阅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武明恩 罗移山;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湘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特级教师 李重庚;构建教育生态环境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湘潭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楠;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维度[D];西南大学;2012年

2 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陆晓红;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田莉;校本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笑冰;从新手教师到课程领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青;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赵静;运用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艳;美国教师组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张进;教学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郝少平;实践生存论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6 卢菲;中小学网络教师培训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白永然;理论与经验之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反思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姚明;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交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燕华;运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42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42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f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