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认知风格对大学生恋爱挫折归因及其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18:28

  本文关键词:认知风格对大学生恋爱挫折归因及其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认知风格 恋爱挫折归因 失恋应对方式


【摘要】:东西方人对婚恋问题的态度与认识因各自的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与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这种差异部分体现在东西方人对婚恋问题的认知与态度上。本研究从心理学专业视角出发,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认知风格的大学生在对失恋事件进行归因及其应对方式是否存在差异,为填补我国婚恋心理研究领域的空隙,亦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处理相关问题时提供些许参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研究一分为失恋归因问卷编制与对失恋应对方式问卷信效度检测两部分。通过开放问卷调查,在搜集、整理、提炼了与失恋归因高度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恋爱挫折归因问卷》,,以检测大学生对失恋事件成因的理解与侧重度。研究第二部分对西南大学2006级硕士肖友琴编制的《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重测检验,经过信效度再次验证后,可用做本研究的测试问卷。 研究二中,对被试在《大学生恋爱挫折归因问卷》、《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问卷》、及《镶嵌图形测验》问卷的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构建出大学生认知风格、失恋归因及失恋应对方式的架构模型。 研究三中,选出将失恋归因为客观不可控及其他原因并进行了攻击、逃避及沉溺反应方式的典型认知风格被试参与到团体认知干预辅导课程之中。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再次测验,对比前测后测被试得分的差异。研究表明,团体认知干预对场独立、场依存被试均有效果,但场依存被试的干预效果更为良好。
【关键词】:大学生 认知风格 恋爱挫折归因 失恋应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第1章 研究综述9-24
  • 1.1 前言9
  • 1.2 认知风格研究9-15
  • 1.2.1 认知风格定义10-11
  • 1.2.2 认知风格类型的研究11-12
  • 1.2.3 对个体认知风格的测量12-13
  • 1.2.4 与大学生失恋相关的认知研究13-15
  • 1.3 归因研究15-19
  • 1.3.1 归因的定义15
  • 1.3.2 归因理论的发展概述15-17
  • 1.3.3 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归因理论内容17-19
  • 1.3.4 与大学生的失恋相关的归因研究19
  • 1.4 大学生失恋的研究19-24
  • 1.4.1 研究大学生失恋的必要性19-20
  • 1.4.2 对失恋概念的界定20-21
  • 1.4.3 失恋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21-24
  • 第2章 问题提出24-27
  • 2.1. 研究背景24
  • 2.2 研究目的、构想、设计与意义24-27
  • 2.2.1 研究目的24-25
  • 2.2.2. 研究构想25
  • 2.2.3 研究设计25-26
  • 2.2.4 研究意义26-27
  • 第3章 大学生恋爱挫折归因问卷编制27-37
  • 3.1 研究目的27
  • 3.2 失恋归因问卷编制27-34
  • 3.2.1 准备与实施工作27-28
  • 3.2.2 测试问卷的编纂28-34
  • 3.3 失恋反应方式问卷的重测检验34-37
  • 3.3.1 问卷介绍34-35
  • 3.3.2 测量准备与实施35
  • 3.3.3 问卷信度效度的再次验证35-37
  • 第4章 大学生认知风格、恋爱挫折归因及其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37-49
  • 4.1 研究目的37
  • 4.2 研究对象、方法与工具37-38
  • 4.3 大学生认知风格、失恋归因、失恋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38-43
  • 4.3.1 正测问卷得分人口统计学差异比较38-41
  • 4.3.2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失恋归因的相关分析41-42
  • 4.3.3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失恋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42
  • 4.3.4 大学生恋爱挫折归因与失恋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42-43
  • 4.4 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其失恋归因及应对方式的逐步回归分析43-45
  • 4.4.1 大学生认知风格对失恋归因的逐步回归43-44
  • 4.4.2 大学生认知风格对失恋应对方式的逐步回归44
  • 4.4.3 认知风格对失恋归因和失恋应对方式的影响44-45
  • 4.5 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其失恋归因和失恋应对方式的路径分析45-48
  • 4.6 研究结果48-49
  • 第5章 恋爱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恋爱挫折归因的干预研究49-64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49
  • 5.1.1 研究目的49
  • 5.1.2 研究假设49
  • 5.2 团体心理辅导概念由来与理论基础49-52
  • 5.2.1 团体辅导的概念由来49-50
  • 5.2.2 团体辅导理论基础50-52
  • 5.3 被试的选定52
  • 5.4 实验设计52-59
  • 5.4.1 实验设计框架52-53
  • 5.4.2 实验处理方案53-59
  • 5.5 研究结果59-62
  • 5.5.1 前测比较59-61
  • 5.5.2 前侧后测比较61-62
  • 5.6 研究结果62-63
  • 5.6.1 团体认知干预前的数据对比检验结果62
  • 5.6.2 团体认知干预后的数据对比检验结果62-63
  • 5.7 团体干预效果评估63-64
  • 第6章 讨论64-66
  •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64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64
  • 6.3 研究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69
  • 附录69-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永芳;“利己主义归因偏向”产生的原因及条件限制[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张海音;;大学生失恋心理透析及疏导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8年36期

3 刘惠军;当代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田毅 ,陈景璐;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观扫描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9期

5 熊晓东;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对数学学习影响的个例实验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1997年02期

6 董圣鸿,张t

本文编号:949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49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