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角色类型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及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17-10-05 19:45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角色类型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及教育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中学生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 角色类型 自我同一性
【摘要】:青少年期是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然而在高科技发展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个性的张扬提供了舞台,减少了时代少年具有较大的同一性的可能。面对这种现实,研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性格中同一性与差异性形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游戏中,角色扮演游戏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实现自身需求的可能,他们通过在游戏中进行角色设置与完成任务,获得生活中难以进行的游戏体验。青少年参加角色扮演游戏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他们倾向于扮演什么角色以及扮演角色与青少年自身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本研究首要关注的问题。 研究中,以《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玩家角色类型量表》和《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量表》作为测量工具,以量化的方法在天津市某中学初一到初三年级的中学生进行施测,最后收回有效问卷619份,根据数据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中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中:娱乐与社交、自我肯定、逃避约束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自我肯定、社会规范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游戏经验不同的学生在逃避约束存在显著差异。每周游戏时间不同的学生在娱乐与社交、自我肯定存在显著差异。 (2)玩家角色类型中:在探险者、杀手、成就者、升级者上有显著性别差异,在社交者、升级者存在年级差异,游戏经验和每周游戏时间不同的学生在各维度均有较大差异。 (3)角色扮演中,青年选择角色类型与自我同一性表现出正相关。自我同一性表现出弥散特征的青年,与成就者、杀手、升级者、探险者表现出正相关;自我同一性具有排斥性特征的青年与杀手、探险者、升级者游戏维度表现出正相关;自我同一性具有延缓行特征的青年与成就者的正相关更为密切;自我同一性具有成就型特征的青年,与社交者、升级者表现出正相关。 (4)娱乐与社交对社交者、杀手、成就者、升级者有预测作用,自我肯定对社交者、杀手、成就者、升级者有预测作用,逃避约束对杀手、升级者有预测作用,社会规范社交者、探险者有预测作用。社交者预测了成就型自我同一性,杀手预测了弥散型自我同一性,探险者预测了排他型自我同一性,成就者预测了延缓型自我同一性。
【关键词】:中学生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 角色类型 自我同一性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1-25
- 1.1 自我同一性的文献综述11-18
- 1.1.1 自我同一性的涵义11-13
- 1.1.2 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概念13-15
- 1.1.2.1 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扩散与同一性混乱13
- 1.1.2.2 心理社会合法延缓期13-14
- 1.1.2.3 Marcia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14-15
- 1.1.2.4 同一性风格15
- 1.1.3 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研究15-18
- 1.1.3.1 个体特征因素与自我同一性15-16
- 1.1.3.2 家庭因素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16-17
- 1.1.3.3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影响17
- 1.1.3.4 社会文化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17-18
- 1.2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文献综述18-23
- 1.2.1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的起源与发展18-19
- 1.2.2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的特点19-20
- 1.2.3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的参与动机20-22
- 1.2.4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里的角色扮演22
- 1.2.5 动机与角色类型选择22-23
- 1.3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23-24
-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24
- 1.5 问题提出24-25
- 1.5.1 研究目的24
- 1.5.2 研究假设24-25
- 1.5.3 研究意义25
- 2 研究方法25-26
- 2.1 研究工具25-26
- 2.1.1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量表》25
- 2.1.2 《玩家角色类型量表》25-26
- 2.1.3 《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26
- 2.2 研究对象26
- 2.3 统计工具26
- 3 研究结果26-37
- 3.1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26-29
- 3.1.1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各维度的一般情况26-27
- 3.1.2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各维度的群体差异27-29
- 3.2 玩家角色类型29-33
- 3.2.1 玩家角色类型各维度的一般情况29
- 3.2.2 玩家角色类型各维度的群体差异29-33
- 3.3 中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的特点33
- 3.4 中学生选择角色类型的特点33-34
- 3.5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角色类型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分析34-35
- 3.6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角色类型与自我同一性的回归分析35-37
- 3.6.1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与玩家角色类型的回归分析35-36
- 3.6.2 玩家角色类型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回归分析36-37
- 4 讨论37-40
- 4.1 中学生网络游戏动机特点37
- 4.2 中学生网络游戏角色类型的特点37-38
- 4.3 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角色类型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38-40
- 5 总结40-46
- 5.1 结论40-41
- 5.2 建议41-45
- 5.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45-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录49-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曹殿朕;;社会角色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黄刚;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其社会意义[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02期
3 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4 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5 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978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7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