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学建筑空间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19:42
本文关键词:基于当代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学建筑空间适应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当代教育理念 新高校建筑 教学建筑 空间 形态 适应性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高校的大量扩招导致了高等院校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与高等教育理念的快速发展与转变,与过去追求满足基本教学的“温饱式”建设相比,,教育建筑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要求。特别是教学建筑在高校基础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承担着高校的主要教学任务。因而,教学建筑的设计受到当代教育理念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其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形态应该要符合建筑的具体功能要求以及使用者的活动规律,这是“形式跟随功能”的一种阐述。所以我们看到新教育理念对教学建筑的影响和要求,主要反映在建筑的空间形态上。与此同时,在西欧、北欧和北美这三个“教育与建筑高地”的新学校建筑实践中,已经建筑建造出一大批新型教学建筑。这些新建筑一方面在设计之前主要考虑当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另一方面建筑空间设计本身也是为了促进新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发生。对于国内大部分还处于满足建设需要和传统教学要求的教育建筑,具有一定的学习与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在充分了解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基础上,理清新教育思想对建筑产生的影响以及建筑发展趋势。然后通过研究对当今国内外设计理念超前的新教学建筑实践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在建筑空间形态的处理上,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手法使其满足当代教学活动的要求。最后通过对建筑基础理论的理解,总结出当代教学建筑空间适应新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期望为以后的建筑实践提供参考,设计出符合基本国情,满足与促进新教育理念的教学建筑。
【关键词】:当代教育理念 新高校建筑 教学建筑 空间 形态 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4.3;TU-0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11
- 插图索引11-14
- 附表索引14-15
- 第1章 绪论15-24
- 1.1 论文的缘起15-16
- 1.1.1 高等教育的时代变化15
- 1.1.2 校园与城市的对话15
- 1.1.3 项目实践中的疑惑15-16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6-17
- 1.2.1 研究的目的16-17
- 1.2.2 研究的意义17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7-19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7-18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8-19
-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19-22
- 1.4.1 研究对象19-20
- 1.4.2 研究范围20-22
-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22-24
- 1.5.1 研究方法22-23
- 1.5.2 论文结构23-24
- 第2章 高等教育的溯源与变革24-40
- 2.1 高等教育的溯源24-32
- 2.1.1 欧洲大学的发展24-29
- 2.1.2 国内大学的发展29-32
- 2.2 教育思想的变革32-34
- 2.2.1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思想32-33
- 2.2.2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育思想33
- 2.2.3 化结果为过程的教育思想33-34
- 2.3 教学模式的变革34-36
- 2.3.1 直接教学模式34
- 2.3.2 探究学习模式34-35
- 2.3.3 合作学习模式35
- 2.3.4 发现学习模式35-36
- 2.3.5 个别化教学模式36
- 2.4 教学活动的变革36-40
- 2.4.1 教学方式的变革36-37
- 2.4.2 教学手段的变革37-38
- 2.4.3 课堂布局的变革38-39
- 2.4.4 教学活动的对比39-40
- 第3章 当代教育理念对新教育建筑的影响40-53
- 3.1 终身与全民教育促使校园建筑的社区化40-43
- 3.1.1 终身与全民教育概述40-41
- 3.1.2 校园空间社区化趋势41-42
- 3.1.3 挪威汉德森学校及社区教育中心42-43
- 3.2 素质与创新教育导致建筑空间的复合化43-47
- 3.2.1 素质与创新教育概述43-44
- 3.2.2 建筑空间复合化趋势44-45
- 3.2.3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45-47
- 3.3 科学与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学空间的信息化47-50
- 3.3.1 科学与信息化教育概述47-48
- 3.3.2 教学空间信息化趋势48-49
- 3.3.3 信息技术的未来教室49-50
- 3.4 跨学科与合作教育强调交流空间的重要性50-53
- 3.4.1 跨学科与合作教育概述50-51
- 3.4.2 重视交流空间的趋势51-52
- 3.4.3 林恩伍德学校的艾格勒空间52-53
- 第4章 当代教学建筑适应性空间的案例分析53-72
- 4.1 体量分形与社区化53-56
- 4.1.1 社区化的空间53
- 4.1.2 体量分形53-54
- 4.1.3 香港中文大学新综合教学大楼54-55
- 4.1.4 香港理工大学与专上学院55-56
- 4.2 功能复合与集聚化56-59
- 4.2.1 集聚化的空间56
- 4.2.2 功能复合56-57
- 4.2.3 洛伊申巴赫学校新教学楼57-58
- 4.2.4 熊本市医师会馆与专业学校58-59
- 4.3 空间开放与共享化59-63
- 4.3.1 共享化的空间59-60
- 4.3.2 空间开放60
- 4.3.3 奥雷斯塔学院教学楼60-61
- 4.3.4 西敏斯学院新教学楼61-63
- 4.4 空间改造与信息化63-68
- 4.4.1 信息化空间63-64
- 4.4.2 空间改造64
- 4.4.3 同济大学城规院基础教学楼64-67
- 4.4.4 狄德罗大学新教学楼67-68
- 4.5 形态巨构与跨学科68-72
- 4.5.1 跨学科的空间68-69
- 4.5.2 形体巨构69-70
- 4.5.3 东京蚕茧大厦70
- 4.5.4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70-72
- 第5章 当代教学建筑空间适应性的策略研究72-89
- 5.1 研究空间适应性策略的理论基础72-74
- 5.1.1 适应性理论72
- 5.1.2 形式追随功能72-73
- 5.1.3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73-74
- 5.2 建筑空间适应性策略的影响因素74-77
- 5.2.1 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74
- 5.2.2 建筑使用者的行为活动74-75
- 5.2.3 建筑使用者的心理特征75-77
- 5.3 教学空间的适应性策略77-82
- 5.3.1 教室空间的更新换代77-78
- 5.3.2 建筑单体的组织变化78-81
- 5.3.3 建筑群体的布局变化81-82
- 5.4 交流空间的适应性策略82-87
- 5.4.1 外空间的营造82-83
- 5.4.2 灰空间的营造83-84
- 5.4.3 内空间的营造84-87
- 5.5 传统空间的适应性策略87-89
- 5.5.1 空间改造87-88
- 5.5.2 功能转换88-89
- 结论89-91
- 参考文献91-94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4-95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95-96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96-97
- 致谢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钦恩;谌珂;;大学集群式公共教学楼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2 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徐苏宁;;以老校园的更新助力城市的进步[J];城市建筑;2012年02期
4 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创作实践为例[J];建筑学报;2004年05期
5 休·安德森;高强;;进步的旋涡——评斯米特·哈默·拉森(SHL)的新作:西敏斯学院新教学楼[J];建筑学报;2011年06期
6 宋卫华;;未来教室的构建及应用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2期
7 马恩祥;;跨学科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年27期
8 ;巴黎狄德罗大学新教学楼-原面粉市场改建,巴黎,2001~2006[J];建筑创作;2012年05期
9 张建龙;谢振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基础教学楼改造设计[J];时代建筑;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989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8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