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论文发表 >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
发布日期: 2012-02-24 发布:
2008年第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学科馆员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即宣传、推介馆藏学科资源,优化馆藏学科资源,保障对口学科信息需求,组织举办用教育培训,提供多元化的参考咨询服务等。并就如何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提出4点建议:不断提高学科馆员的素质和技能;加强学科馆员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建立统一的学科馆员服务平台;深化学科馆员的服务层次。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 服务模式
分类号 C250
学科馆员(subjectLibrarian)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它以学科为对象,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模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与某一学科建立对口服务,通常一个学科馆员负责一个学科的工作。学科馆员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通常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Librarian)担任。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之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也相继设立了学科馆员。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已逐步受到我国高校图书馆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1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7年9月,笔者对108所“211工程”高校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主要采取网上浏览调查的方法,并对部分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调查(如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电话访问(主要有: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和QQ实时咨询(山东大学)。网上调查的学科馆员服务栏目包括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学科专家、学科联络等,只要开展了其中任何一项服务项目,笔者就认为该图书馆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
由图1可见,所调查的图书馆中有32个图书馆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65个图书馆没有开展学科馆员服务,还有11个图书馆网站无法登录。这32个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图书馆仅占被调查高校的30%,比例并不高。
在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的图书馆中,有22个图书馆栏目名称为“学科馆员”,如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占68.8%;有4个图书馆栏目名称为“学科服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栏目名称为“图书馆与各院系的联系”;中国人民大学的栏目名称为“学科联系人”;上海交通大学称为“学科咨询馆员”;南京大学称为“学科联络”;苏州大学称为“联络馆员”,具体调查结果见图2。尽管栏目名称不尽相同,但栏目内容都提到了“学科馆员”这一名词。由此可见,这些不同的名称事实上都是对“学科馆员”的称呼,“学科馆员”这一名词得到了普遍认可。
从各图书馆设置的学科馆员栏目的内容来看,有3所高校(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可在其图书馆网页上找到该馆学科馆员的栏目,却无法进一步访问内容。有23所高校学科馆员栏目里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学科分工及联系方式,其中:上海大学建立的学科服务平台,集成了数据库导航、学科馆员BLOG、VOD视频点播、新闻聚合(学科)、WIKI系统等功能;中国农业大学推出了学科馆员与院系师生的交流平台“图院之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制定了具体的“学科馆员制度暂行办法”。有6所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没有明确地将学科馆员服务的职责以条款形式列出或只有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却没有联系方式及学科分工,如华中农业大学栏目名称为“学科馆员”,公布了咨询馆员的联系方式,却没有具体的学科分工,实质上是将学科馆员与咨询馆员混为了一体。显然,各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内涵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从学科馆员的人员来看,32所高校中20所高校学科馆员的人员来自于咨询部(包括参考咨询部、信息部等)、期刊阅览部、采编部等多个部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占62.5%;12所高校学科馆员的人员仅来自于咨询部,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由此可见,这些高校的学科馆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人员,而没有专门的岗位设置。
有没有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人数的多少,一般来说,应该与学校的规模大小、学科设置以及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人员素质、研究实力有关。但笔者发现这并不是绝对的:有些综合性重点高校,图书馆人员很多,学科馆员却配备很少甚至没有学科馆员,如浙江大学,图书馆人员219人,却没有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有229人,却只有6名学科馆员;而有的高校,馆员人数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学科馆员的数量却不少,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只有85人,学科馆员高达21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4.7%;江南大学图书馆人员为119人,学科馆员达18名,占到了总人数的15.1%。由此可见,,学科馆员数量的多少也体现了该图书馆对学科馆员服务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
学科馆员人员配备数量的不同,导致了学科馆员工作模式的不同。根据笔者的调查,32所高校图书馆中12所基本上采取了一对一的模式,即一名学科馆员对口一个院系;18所高校采取了一对多的模式,即一名学科馆员联系多个院系,其中,武汉理工大学甚至有1名学科馆员联系11个院系;2所采取了多对一的模式,即多名学科馆员联系一个院系,如,中国农业大学有4名学科馆员同时联系1个院系。不言而喻,学科馆员工作模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学科服务的质量和层次。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地域分布看,以北京市(8所)和江苏省(7所)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高校最多,其次为上海市(5所)、湖北省(4所),山东(2所),其它省市则基本上只有1所或完全没有(见表2)。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省份,如辽宁省(有4所211高校)、安徽省(有3所211高校),居然没有一所高校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总的来说,设有学科馆员岗位的高校北方要多于南方,这可能是因为位于北京的高校大多是我国的重点高校、名校(特别是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它们的举动具有导向性,越是靠近它们的高校越容易受影响的缘故。
2 学科馆员服务的主要内容
关于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图书馆界最认同的说法是Dennis W.Dickinson在1978年提出的,他把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归纳为两个方面:专业参考帮助和院系联络。专业参考帮助是指向读者提供咨询建议、数据库检索、参考资源建设以及读者使用指导;而院系联络则是指与各院、系、研究所建立交流沟通机制,主动了解学科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图书馆工作。院系联络在这两种职责中是核心职责。综合108所211高校的调查研究,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5种:
2.1 宣传、推介馆藏学科资源
2.2 建设、优化馆藏学科资源
在学科化服务中,学科馆员不仅要对馆藏资源非常熟悉,而且要在与学科用户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馆藏学科资源的建设和优化,包括各类载体资源的选择、试用、评价,使馆藏学科资源结构更趋合理;同时,提高馆藏学科资源的利用率。
2.3 了解、保障对口学科信息需求
学科馆员要了解对口学科的信息需求,以便在服务工作中通过现有馆藏资源及外部资源的整合提供最有力的信息支撑,保障其信息需求。具体方式是:向院系科研人员发放和回收信息资源与需求调查表;与学科用户进行座谈;日常的交流沟通等。针对调研结果,学科馆员收集、整理、加工用户需求的信息,对资源使用方面的问题予以及时解答,并且辅导用户提高对馆藏资源的自助获取能力,为深入开展用户定制的个性化学科信息服务打好基础。同时,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文献传递服务平台,为学科用户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如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的原始文献,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2.4 组织、举办学科用户教育活动
针对不同的学科用户,学科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类讲座和培训。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介绍,更是对研究技能的训练与信息素养的教育。要使学科用户不但能够掌握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提升用户自助信息服务能力,而且能够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并将确信有用的信息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从而推动自身的学习与研究更进一步,产生新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用户了解与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相关的法律、经济知识,使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索取所需信息。
2.5 提供多元化的参考咨询服务
一方面,学科馆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当面咨询等方式及时解答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一般性提问以及与其课题相关的深度提问,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可以建立学科专业网站,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总的来说,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制定的学科馆员服务内容呈交叉重叠而各有延伸的状态。综合起来看,学科馆员的服务项目几乎囊括了整个图书馆的所有业务工作,学科馆员几乎成了样样都管的岗位。
3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深化发展的对策
在综合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发展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对策:
3.1 不断提高学科馆员的素质及技能
随着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学科馆员的职责范围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他们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学科信息作者与发布者、信息资源管理者、知识管理者、研究人员、虚拟交流的组织者等。无疑,这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还得具备“T型人才”的智能结构,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技能、分析评价、鉴别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综合能力、外语水平等,这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科服务。因此,图书馆应为其提供适当的培训、进修机会。同时,学科馆员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3.2 加强学科馆员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科馆员的工作由信息咨询部、采编部、阅览部等部门的人员来承担完成,并无专门的岗位编制,也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这就不利于工作的统一调度和深入开展。事实上,在美国,有很多大学学科馆员就归属于一个独立的部门,如康涅狄格大学的图书馆,其学科馆员归属于学科联络馆员规划部,由该部门的领导核心联络馆员咨询队(Liaison Advisory Team)来管理这个岗位。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学科馆员的组织建设。另外,完善的制度建设有助于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长足发展,国内有些图书馆已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就制定了具体的“学科馆员制度暂行办法”,但仍有些图书馆尚未建立完整的制度来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
3.3 建立统一的学科馆员服务平台
学科馆员要更好地完善学科化信息服务,必须有一个集成化的技术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既能揭示馆藏学科资源实体,也能链接虚拟学科导航资源;既是学科资源的组织管理平台,又是学科信息发布的平台,还应该是馆员、用户共同交流的一个平台。这样就为进一步系统地完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建立了良好的通讯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调查的高校中,上海大学采用Web2.0技术开发了学科服务平台:其学科馆员博客系统鼓励各个学科的学科馆员、本校知名教授和一些比较积极的研究生在该系统中建立博客,博客主要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各学科馆员和知名教授关注的研究方向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学科馆员带领的学科兴趣小组把本学科博客中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学术观点按照百科全书式的条目整理到WIKI系统中,其他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改、提炼、创新,形成新的条目,从而将WIKI系统建设为学科知识平台,甚至是具有权威性的学科百科全书。
3.4 深化学科馆员的服务层次
随着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口院系研究人员将不再满足于学科馆员仅仅熟悉对口研究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方向,仅仅能够为他们提供简单的一、二次文献,他们需要学科馆员能够深入到课题,为其提供更深入细致的专家级的学科服务。这就要求学科馆员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学科服务。具体可从以下5方面来做:
3.4.1 提供有关学科进展的综述文章 学科进展综述也许对从事专门课题的科技人员并不是很重要,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进展应该是了如指掌的,而对那些不从事该课题但却属于同专业相邻领域里的人员以及其他专业的人员,进展综述则是很有帮助的。
3.4.2 撰写学科专题调研报告 如学科领域的技术热点报告、专题项目预调研报告等,这些调研报告对学科用户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具有启发作用。
3.4.3 开展动态化个性服务 首先,可以开展定题追踪服务: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跟踪重点服务对象,就某一研究课题为其量身定制新书通报、定题选报、推荐文献题录信息、研究方向的新闻聚合、热点问题、代表论著、新思想新观点的采集分类信息,并经过整合、加工,深入挖掘潜在信息,以二、三次文献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其次,可以提供专题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研究方向,提供国内外现有或潜在的合作与竞争机构的主要研究领域信息、重点科研项目信息以及学术带头人的相关信息。学科馆员需要主动深入科研一线,积极与学科用户展开互动,主动提供高层次、动态的个性化服务。
3.4.4 提供科研项目参与式服务 学科馆员科研项目参与式服务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项目立项前,学科馆员对项目内容进行科技查新,帮助科研用户找到项目的切入点,提炼、确定项目的创新点,以有利于项目的申报;立项后,学科馆员要注意把握项目技术发展趋势,了解领域内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动态,经常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进行收集、加工,定期或不定期提供给他们。
3.4.5 开展重点学科知识整合和知识集成服务 以重点学科用户在教学、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等不同方面的不同需求项目为对象,以学科知识库群和知识集成系统为核心,综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情报检索技术、学科馆员和重点学科专家学者知识、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方法和理念,充分挖掘、扩展重点学科的信息资源,实现重点学科知识整合和知识集成服务。
总之,学科馆员服务既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也是管理上的一种创新行为。学科馆员如何针对学科用户群为学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是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应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健全学科馆员的工作机制,使学科馆员服务成为新时期图书馆的核心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5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1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