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转变:从学科馆员到学科服务平台
本文关键词: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转变:从学科馆员到学科服务平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历史论文发表 > 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转变:从学科馆员到学科服务平台
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转变:从学科馆员到学科服务平台
发布日期: 2014-01-26 发布:
2013年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学科服务的理念、方式、环境等的变化导致学科服务模式的转变。研究型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模式正从以馆员为中心向以学科服务平台为中心转变。此文梳理了学科服务平台的两个发展阶段——学科信息导航和学科内容管理的工具与系统,分析了学科服务平台对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研究型图书馆 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学科服务平台
1 引言
Anderson在《研究型图书馆的危机》中指出,以解决“信息稀缺”为目标的研究型图书馆的实践已经行不通了。在去中介化的趋势下,用户是否仍然愿意利用图书馆服务来获取知识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现代图书馆的整个运行机制应是面向服务的,学科服务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图书馆从“以书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的结果。
学科服务是研究型图书馆利用其馆藏和馆员的优势为用户的科研和学习提供专业的学科信息与知识服务。学科服务问题最早由国外图书馆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推出的“跟踪服务”以及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是最早的有体系的学科化服务。在我国最早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服务理念的提出使图书馆从提供基本的图书信息服务转向支持教学科研的专业化服务,从“书本位”转向“人本位”,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从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用户成为整个学科服务建设的出发点,满足用户的科研需求成为学科服务的核心内容。
目前国内的学科服务仍然主要依赖于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服务的目标是采用更好的服务机制和平台以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即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第一代)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第二代)。而实现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需要建设学科馆员平台系统。Fulton调研了40个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发现其中28家已经使用内容管理系统,而在没有使用内容管理系统的12家中,已经有11家准备使用。这也说明研究型图书馆已经倾向于利用系统或平台来为用户提供科研服务。
2011年的ALA年会指出,在电子资源大量增加,移动服务日益流行的背景下,图书馆需要利用新的技术和平台来提供更好的服务。会议上出现了众多新的技术和服务,如由Springshare开发的Lib-Guides,由StaekMap LLC开发的图书馆架上图书移动导航等,以及Boopsie开发的获取图书馆信息和资源的手机移动应用等。在数字资源进一步增加,移动服务成为未来的新型服务方式的背景下,图书馆如何将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这将依赖于综合的学科服务平台,新的平台将带来新的机会。
国内多家研究型图书馆也开始引入了一些平台系统如LibGuides、subjectplus等进行学科服务,并将其称之为学科服务平台,但这种平台的功能还仅限于学科导航,学科服务平台在目前国内的学科服务中仅仅是作为学科馆员的辅助工具而存在,还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2 学科服务的方式
学科服务的现有方式主要包括学科导航和学科馆员制度。从图书馆员成为职业开始,图书馆就在建立学科的资源导航。1990年代后更多的网络资源链接被加入到学科导航中来。随着Web 2.0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学科导航2.0,即资源类型更为丰富,包括了图片、视频等,导航方式也多样化,利用了RSS订阅、社会化书签等。
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的角色和承担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我国学科馆员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代学科馆员主要依赖馆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来服务用户,第二学科馆员能够利用虚拟技术为用户服务。而未来的新一代学科馆员则不仅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以及新技术,还要嵌入到用户的科研过程,提供真正的知识服务。图1描述了两种主要的学科服务方式的发展过程。
2.1 学科导航
学科导航是学科馆员对资源进行采集和组织后,在网站上集中呈现。1970年代的学科导航主要是帮助图书馆用户在没有学科馆员的帮助下迅速找到某个学科或主题的主要信息资源。这时的学科导航以图书馆资源为中心进行信息组织和呈现。学科导航并不能解决用户的复杂问题,也不能取代用户向学科馆员的深入咨询。19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员开始将网络资源,如专业机构的网站、公共领域的数据库等,也作为链接加入到学科导航中来。学科导航开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对图书馆和互联网相关学科资源进行组织和呈现。其特点是包含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而且将学科馆员的相关信息也放到网站上,有的还将相关学科和院系的网络也链接起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用到学科导航中,像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就利用wiki进行学科导航管理。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学科导航网站,也出现了大的联合导航系统。如欧洲的DISIRE、英国的SOSIG、美国的LII等;国内有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信息门户等。
现有的学科导航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用户的使用量比较小,互动性、定制性差;而且对于馆员来说,制作和更新导航的工作量也很大,扩展以及与其他知识发现工具的整合也较为困难等。因此许多图书馆都开始探索如何使用新的平台来进行学科导航,保持其更新的及时性、链接的准确性、用户需求的可定制性等,如加拿大的皇后大学已经参考罗切斯特大学的学科导航并开始结合内容管理系统自行开发了工具。
2.2 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服务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图书馆,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图书馆与学科用户之间的联络机制,主动了解学科需求,并以需求指导信息组织,以便向用户提供主动的学科指导性服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得图书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将服务深度从文献信息服务深入到具体用户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初期,学科馆员的职责主要是学科联络和专业参考帮助。而随着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科馆员的职责发生了变化,要嵌入到教学、科研活动,成为教师、团队成员、科研伙伴、学习顾问等,并要特别重视对网络资源、电子资源的选择、评价、组织与管理,因而更多地将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义为:学科联络、馆藏建设、资源导航,以及服务于重点学科和科研团队。 主要依赖学科馆员制度的学科服务方式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学科馆员人数尚少,因此目前提供的学科服务仍主要在学科信息导航层面,无法深入到知识服务层面;(2)由于物理区域上的限制等,学科馆员的嵌入式服务只能局限于一些重点学科或项目,不能提供大范围的学科服务;(3)学科馆员在嵌入式服务中形成的知识成果不能继续传承和重复利用并促进创新,是一次性服务,不仅加大了学科馆员的工作量,效率也低下。
要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人群,实现学科服务中知识的沉淀与创新,应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学科服务平台将图书馆的馆员和馆藏资源、网络资源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该平台应以学科用户需求为驱动,以学科知识为内容,通过团队协作,综合各类工具和技术,为用户提供学科服务,共同实现知识创造。学科服务平台的建立将学科馆员和用户的隐性知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等显性知识结合起来,促进知识转化,形成知识创新,进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3 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转变
3.1 学科服务理念的转变
(1)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的盛行。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报告《学科馆员角色转变》(Trans forming the Liaison Role)提出学科馆员应该嵌入用户的研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建立参与用户学术行为的新模式。嵌入式学科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主要以学科为单元为用户提供集约化的深入信息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要求图书馆在服务时间上不能只局限于上班时间,空间上不局限于图书馆的物理环境,服务内容上不局限于馆藏资源,因此要突破时间、空间、内容的限制,要求学科服务平台的出现。Shumaker等将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分为三种:物理嵌入、组织嵌入和虚拟嵌入。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嵌入并维持这种嵌入关系,不仅要依靠学科馆员拜访教授,更要依赖学科服务平台。
(2)学科服务应重视数据监管和知识发现。
大数据时代,数据类型丰富,数据量大到只有计算机才能阅读和分析。科学研究也在进入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时代,科研用户要利用这些大数据,需依赖图书馆等资源中心对数据和资源进行处理后再提供相应的知识。图书馆在数据监管中的作用和服务方式等也在国外研究型图书馆中被广泛关注。无论是数据监管还是知识发现都需要图书馆具有相应的平台来处理数据和资源。现有的一些学科服务平台或软件仅仅是对图书馆资源的导航和揭示,而没有知识处理和发现的功能,这也是未来学科服务平台要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
(3)知识管理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服务理念。
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出现推动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理念的发展。2000年张晓林的论文《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指出图书馆应通过提供知识服务提升其核心能力。之后的十多年中,图书馆一直在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来发展知识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图书馆服务的出发点,面向知识内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目标。这要求图书馆能组织、挖掘和利用数据资源,支持对这些资源所包含的知识对象和知识关系的揭示。通过合作交互的知识服务支持智慧集群和群体创造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求,而图书馆则成为支持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等的新型公共知识平台。
3.2 学科服务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1)研究型图书馆需要提供更加深入的科研服务。
用户在查找和利用信息上对搜索引擎的依赖远远超过了图书馆。根据OCLC2010年的调研,2005年美国有82%的用户查找信息从搜索引擎开始,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84%,而2005年有1%的用户首先利用图书馆网站来查找信息,到2010年降为0。在线咨询类的问答网站“专家咨询”(Ask-an-expert)的使用率却在显著增加(从2005年的15%增加到2010年的43%),但图书馆的“馆员咨询”(ask-a-librarian)服务的增加却不明显。在用户依赖搜索引擎和问答类网站获取信息的背景下,研究型图书馆必须能提供更深入的知识服务来代替信息服务,才能确立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学科服务是建立图书馆品牌的新增长点,建立学科服务平台是实现学科服务普遍化的工具和方法。
(2)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新了学科服务的手段。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4.20亿人,占总体网民的比例由上年的69.3%增加到74.5%。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革命性发展使利用手机等上网逐渐成了利用PC上网的延伸,传统互联网用户逐渐开始大范围向手机网络融合。Boruff等尝试通过移动学科服务促进医学院学生对及时现场护理工具Point of care的访问和使用。该研究也说明,为移动网络用户提供更好的学科服务也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
(3)学科馆员更关注与用户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2011年6月,OCLC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推动同步性:虚拟参考咨询的启示与建议》,调研发现馆员在参考咨询中,主要是在研究早期参与较多,在过程中和后期则参与很少。也发现虚拟参考咨询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用户的提问和馆员的咨询不属于同一个类型,提到将参考咨询的R从关注reference转向图书馆员和用户的relationship上,因此在学科服务中,要保持与用户在咨询前以及咨询中的关系,不断地将提问问题明确和细化有利于提高咨询效率。美国联邦仓储图书馆(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的计划中指出,其图书馆服务和内容管理部门(Li-brary Services and Content Management)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启动正式的客户关系项目。
(4)泛在知识环境对学科服务的影响。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Knowledge Lost in formation(2003)中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同时也指出图书馆真正的挑战是建立能支持学术咨询和交流的系统。泛在知识环境有4个重要特征:知识的泛在化;服务的智能化;体系的协同化;学习的终身化。而要支撑用户随时随地地获取、分享、利用知识,就对现有的学科导航工具和学科馆员制度提出了挑战。学科服务平台提供了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的途径,以及将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以及为用户服务的能力转化为图书馆知识资本的途径,从而实现在泛在知识环境中为用户提供学科知识的目标。 (5)Web 2.0技术的繁荣出现了学科导航2.0。
学科导航2.0是利用web 2.0技术,如多媒体、RSS、标签、blog、Wiki等建立的导航。加拿大皇后大学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学科导航2.0工作组,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介绍了学科导航2.0的相关工具。上个世纪90年代的学科服务强调的是采集与学科资源相关的网络链接,其资源和服务方式是静态的,而且要维护和更新需要较多的人力。而学科导航2.0则利用web2.0的技术、工具和学科用户进行知识互动和交流。如Farkas提出在小的研究型图书馆中,可以利用wiki提供学科导航。学科导航2.0的特点包括:多媒体、多类型、易使用、搜索框、社会化书签、标签、blog/wiki、RSS订阅、互动、用户贡献、统计功能等。
3.3 学科服务模式的转变
原有的图书馆学科服务主要通过学科导航来服务所有科研用户,通过学科馆员制度服务重点学科团队,实现嵌入式服务,而缺乏支持科研全谱段的学科知识服务。
(1)学科服务要深入科研的全谱段。
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是服务用户的全科研过程,了解其在不同科研阶段的不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知识和解决方案满足其需求。张晓林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知识流程,包括了解趋势、产生思路、设计组织项目、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数据收集组织、数据分析、交流发布、成果保存,然后开始新的循环。目前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平台仅能在了解趋势阶段给用户提供线索和信息,在其他的科研阶段主要通过学科馆员的参与服务来进行支持,而且这种参与非常有限,无法服务于大量的科研用户,亟需新的学科服务工具来解决该问题。
(2)学科服务要转向学科知识服务。
学科知识服务不仅包含提供给用户知识而不是信息或信息载体,也包括对服务过程的知识管理和创新。现有的学科服务已经利用静态的HTMI,,或学科门户、导航工具等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集成和统一检索等,但对信息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应利用学科服务平台集成一些知识揭示、抽取等的工具来实现更进一步的知识服务。另外,现有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主要局限于面对面交流,这些交流的内容和过程应该加以存储与组织,以实现重复利用和知识创新。现有的web2.0工具则提供了可能,虽然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中尝试使用,但还没有整合成一个有机体。
3.4 学科服务平台的出现
随着用户对网络资源的依赖性加强,图书馆在提供科研服务的过程中也开始从仅仅关注图书馆购买的文献资源转向网络资源。利用资源给用户服务的方式也从静态的HTML网页展示向更有深度的内容组织发展。多名学者指出图书馆的网站应从静态的HTML网页为主向数据库和内容管理系统驱动的网站转变。图书馆网站仅仅是一种为用户服务的门户,随着将用户的科研需求细分,图书馆按照学科来组织网络资源,形成了学科信息门户。但要真正进行资源的内容管理,背后需要由强大的数据库和内容管理系统等的支撑。对不同学科的资源进行内容管理是学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支撑整个服务的后台和门户则可称为学科服务平台。
学科服务模式的转变要求图书馆有新的平台来支持其学科服务。张洁认为图书馆人员、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学科服务系统包括学科服务用户、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平台、学科馆员业务平台、信息资源库和知识库等。本文提及的学科服务平台是更加广义的平台,包括了学科馆员的业务平台、知识库等。因此,将学科服务平台定义为: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服务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一个展现学科服务系统各组成部分、各类工具和资源的平台,将学科馆员、学科用户和学科资源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科馆员深入了解、搜索、分析、评估、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分类整理、标引建库,分析、组织、集成、定制各类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在统一的平台上提供学科信息跟踪和数据服务、开展课题服务和信息分析、进行学科研究咨询和学术交流、保存与管理学术成果等。
4 学科服务平台的发展历程
学科服务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学科信息导航和学科内容管理。而学科信息导航又可分为早期的静态HTML网页和一些新的学科导航工具。如Yang将现有的学科导航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的、web1.0的html学科导航,另一类是商业软件如LibGuides,社会化书签网站del.icio.us.corn、开源的学科导航软件等。
而学科内容管理则正在从建立学科信息门户向利用内容管理系统转变。而Fulton调研了40个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后发现,其中28家图书馆都使用网络内容管理系统,而其他12家图书馆中有11家也准备使用内容管理系统,其中使用最多的内容管理系统是Plone(4个)、Drupal(3个)等。
部分学科导航工具和内容管理系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也有文献提到LibGuides是一种CMS,但本研究认为LibGuides的主要功能仍然是进行学科导航,内容管理的功能还不够强大。因此Springshare公司也推出了专门的内容管理系统LibGuides CMS,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建立的导航页面,而且可以建立用户群组并进行访问控制等。未来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将基于内容管理,通过内容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真正的知识服务。
4.1 图书馆学科信息导航工具
4.1.1 静态的HTML图书馆网页
静态的HTML图书馆网页主要指图书馆的网站上通过HTML展示图书馆资源的网页集合。这也成为用户过去和现在访问图书馆的主要途径,这些页面集合了图书馆拥有的各种文献资源及提供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其特点在于未对资源内容进行深度组织,而通过罗列、简单的字顺组织或按学科分类等来给用户提供资源线索。
4.1.2 其他的学科信息导航工具
(1)LibGuides。
LibGuides是Springshare公司2007年开发的学科导航工具,目的是为了给图书馆员提供简单易用的系统进行学科服务。顾名思义,LibGuides是图书馆导航,主要是帮助图书馆员对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组织和导航,给用户提供需要的甚至用户自己找不到的信息。目前全球有4020个图书馆的50000多名图书馆员在利用LibGuides提供学科导航。 LibGuides的导航平台由首页、Guides界面、Page界面、Box模块组成,利用LibGuides widgets和应用程序接口,馆员可以创建动态学科、课程、主题等导航,允许学科馆员进行实时编辑和多馆员协作。还提供使用统计功能,可以追踪guides上的链接和文献的使用情况,还能自检链接的有效性,创建失效链接的报告。其升级版LibGuides CMS(Lib-Guides内容管理系统)提供了不同的账户权限功能,可以让图书馆员和用户共同创建页面。
LibGuides融合了学科标签和分类、RSS定制、Podcast、视频嵌入、服务咨询、评价、用户评论等web2.0特征。提供了多种与用户交流的途径,包括让用户对Guides等进行评级,对资源和box模块进行评价,并可利用各种工具和馆员进行实时交流。但其部分功能还非常有局限性,如标签功能仅限于由学科馆员来添加,而用户没有参与到学科服务过程中,仅能被动地接受。
LibGuides的特色之一是具有庞大的馆员群体和交流环境——LibGuides Community,在这里馆员们可以分享建立学科导航的最佳实践,也可以利用其他图书馆的模版来建立自己的导航。其特色之二是能够与facebook、twitter、del.ieio.us.corn等社交网站集成起来,方便进行内容推送和营销服务。
(2)其他的开源系统。
开源的学科导航工具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文档化和技术支持。缺乏文档导致安装困难,也无法保证更新等。除了以下几个被广泛使用的开源的学科导航系统外,还包括其他的如Research Project Caleu-lator(为不同的科研项目提供定制化的科研过程),Mobile Subiect Guides(移动学科导航)等。
LibData是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的员工开发的开源图书馆学科导航系统,主要提供研究导航(Re-search QuickStart),课程导航(CourseLib)和通用网页导航(PageScribe)。该系统2003年秋季开发出来后,2008年、2011年分别推出了更新的版本。Sub-jectPlus是由伊萨卡学院在LibData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又一开源学科导航系统。MyLibrary是从用户自身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出发,为用户更便利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而开发的。其设置主要包括保存用户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资源、书目、期刊、数据库等,作为用户自己的资料库。MyLibrary是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的门户,其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这已经是学科导航从静止的网络导航向平台化的用户信息服务转变的一个进步。
图书馆对于学科导航的内容等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主要取决于学科馆员的想法。无论是静态的HTML图书馆网页还是商业或开源学科导航工具和系统,对资源的组织主要在于其形式,无法深入到资源内容中;提供的服务则主要在于资源的信息和线索,而在学科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学科内容管理工具。
4.2 图书馆学科内容管理工具
内容管理系统是根据严格的管理参数促进共同创造、编辑、发布和管理数字内容的应用系统。学科内容管理系统与学科导航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容管理可以给用户提供高度的内容定制化。尽管学科导航工具Mylibrary也能提供定制,但定制的主要是信息的线索,而缺乏深度的内容定制。图书馆利用内容管理系统提供学科服务的路径如下:数据库/存储=>数据访问界面=>多作者机制=>集成动态页面=>组织页面之间的关系等。
4.2.1 学科信息门户
学科信息门户是学科导航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成为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欧洲的学科信息门户Desire网站对学科信息门户的定义是:根据学科提供因特网资源目录的在线服务网站。学科信息门户针对特定学科或主题领域,对具有价值的网络资源进行搜集、选择、描述和组织,成为学科信息用户和学科馆员之间的重要中介。
国外学科信息门户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迅速发展,出现了几百个大型的学科信息门户,如英国的SOSIG、Intute、BUBL Link、AHDS;美国的LII、GEM,荷兰的DutchESS等。国内的学科门户建设始于2002年中国科学院的CSDL项目,后来出现了CALIS重点学科资源导航门户、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科信息门户等。
学科门户的研究和建设主要关注学科资源的建设,包括学科资源的选择和采集、质量控制、资源的描述、资源组织以及资源建设中的规范和标准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实践中也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成果:CALIS的重点学科导航库和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学科信息门户。因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挖掘和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服务方式的改变等的关注,学科信息门户在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仅能提供导航,缺乏个性化服务;资源的组织和类型划分较为随意;使用率较低,门户访问量较小,资源更新速度慢等。Pitschmann指出学科信息门户未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也访问了CALIS的网络资源导航门户,发现不仅查找的信息匹配度低,且大量的网页链接都比较旧,部分链接已经失效。
4.2.2 图书馆内容管理系统
Library Hi Tech在2006年出版了关于“内容管理系统”的专刊,里面有12篇文章介绍了不同的内容管理系统(CMS),以及CM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过程和一些应用案例。
未来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将从学科信息导航向学科内容管理转变。如Bramscher论述了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如何实现从学科导航工具LibData向内容管理系统LibCMS转变。LibGuides未来也将向LibGuides CMS转变。Fulton调研了40个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后发现,28家图书馆都使用网络内容管理系统,这些图书馆中有11家使用商业系统,10家使用开源系统,6家使用自己开发的系统,还有1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什么系统。其中使用最多的内容管理系统是Plone(4个)、Drupal(3个)。并发现28家图书馆中有18家正在考虑更换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管理系统包括开源的系统以及主流的商业系统。开源的系统包括Plone、Drupal、Xoops、Joomla等;商业系统包括vignette Content manage-merit、EMC Documentum等。图书馆可以直接购买商业内容管理系统,也可以利用开源内容管理系统,或者自行开发内容管理系统。这些内容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的访问控制、资源的定制化、多作者编辑等。
图书馆利用内容管理系统提供学科服务,不仅能提供学科导航,也可增强资源的定制功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交互。
5 学科服务平台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影响
图书馆作为知识库和传播知识的中介,需要好的平台来管理、传播和转移知识。在web 2.0时代,用户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使用者,将用户纳入到图书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也成为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而仅仅依赖学科馆员或者现有的学科导航工具等则不足以实现,建立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成为未来的趋势。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可总结为几个方面:
(1)传播学科知识,提供知识服务。
图书馆现有的学科服务主要以传播学科信息和知识为主,即根据学科或主题等对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进行组织,为用户提供信息和线索,但没有深入到知识单元。未来的学科服务平台的知识服务不仅要深入分析用户的知识需求,也要根据用户的科研过程来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以满足用户在不同科研阶段的需求。
(2)重新组织图书馆的知识活动。
图书馆应该对以“书”为中心来组织业务活动进行变革,转向提供知识服务,并将其固化在学科服务平台中。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虽然不是馆员的业务平台,但也支持学科馆员的知识活动以提供学科知识服务。
(3)促进图书馆员与用户关系的建立。
目前的学科导航工具以及内容管理系统中已经提供了部分web 2.0的工具,如馆员博客、E-mail交流、在线咨询等,但利用并不充分。利用web2.0工具可以记录和保存用户的特征和需求,图书馆通过对积累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挖掘,让图书馆员更了解读者,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4)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
图书馆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知识的流动。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服务平台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促进形成用户的实践社区以及用户之间的学术交流。科研人员大都有自己的学术交流圈,但缺乏横向的交流,而学科服务平台恰恰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6 总结与展望
研究型图书馆正在进行转型并力图为科研用户提供更好的科研支持服务,而学科服务平台将使图书馆学科服务从以“学科馆员”为中心向“以服务平台”为中心转变。学科服务平台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学科馆员以及网络资源等整合到一起,利用技术和人力服务于科研用户的整个科研过程,提供和传播学科知识,促进科研用户的交流。其发展从传统的学科导航正在向内容管理转变。如何构建或选择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是研究型图书馆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关键词: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转变:从学科馆员到学科服务平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6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1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