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国际关系学科的创立_美国教育研究学科化的开端_陈瑶

发布时间:2016-09-26 09:11

  本文关键词:美国教育研究学科化的开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美国教育研究学科化的开端_陈瑶

非常契合的理论解释。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推动下,专门化有益而且必要,成为进步的普遍法则。

在知识领域,学术专业化也成为趋势。19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创

[1]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这种“永

引导了大学和其他教育与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发展路径,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以其“知识政治”影响着政府决策和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学术导向;第五,着意于学术传播的大学出版社机制将大学的学术标准公之于众,是美国大学参与一个更广阔的学术共同体的重要媒介;第六,热衷于成立协会的美国人也在知识领域成立了大量专业协会,这些协会、学会及其核心期刊的涌现促使学术研究与交流进入更宽、更快以及更加频繁、畅通的学术网络,加快了研究共同体的形成。这六个方面的变化构成了一个以大学为中心的学术专业化矩阵,并渗透到社会结构当中①。专业化矩阵中的不同节点各以各的方式将理智专门化的精英趋势与美国社会平等主义的要求协调起来。它们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制度上,以一种创造性的姿态强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学术专业化的进程。从此,知识被组织的特点、知识被分化的特点以及知识被传递和使用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大约在1920年前后,这样一种大学占支配地位、以学科制度为平台的学术专业化知识生态环境已明显形成。

美国学科建制的学术组织形态不仅反哺欧洲,而且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中国。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中,任何知识分支若想要在这个时代谋求发展,最好的途径就是进入大学,成为大学中的学科。伯顿·克拉克(BurtonR.Clark)曾这样谈到:“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庞大而恒久的学术系统矩阵结构不是人为规划的,而是自发形成的。这种结构的自发形成是如此符合‘事物的本质’,以至似乎没有其他选择。事实上的确如此。高等

[4]教育必须以学科为中心。”

久性制度结构”即是现代大学的学科制度。“只是在1850至1914年间,从社会科学结构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多样化,才以我们今日所

[2]知的形式在主要大学里得到正式承认。”

现代社会科学中的系列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学科化的历程。实现这一点的步骤是,“首先在主要大学设立一些首席讲座职位,然后再建立一些系来开设有关的课程,学生在完成课业后可以取得该学科的学位。训练的制度化伴随着研究的制度化——创办学科的专业期刊,按学科建立各种学会(先是全国性的,然后是国际性的),建立按学科分类

[3]的图书收藏制度”。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早期,学术专业化这种在德国大学中最先得到提倡的研究理念,在美国形成了不同于德国的一些变化,至少体现为这样一些方面:第一,由德国引入的博士学位制度在美国被改造为以哲学博士学位体系为主的研究生学位制度,该学位的获得是侯选人成为学术专业人士的有力证明;第二,欧洲的讲座制被改造为更有利于学术分化、更为灵活宽松的学系制;第三,形成了以十进制图书分类体系(decimalsystem)和印刷目录卡(printedcards)为特色的图书参考文献体系,有助于最新的学术成就及时得到承认和传播;第四,基金会赞助研究制度有效地

——————————

约翰·海厄姆(JohnHigham)在文集“TheOrganizationofKnowledgeinModernAmerica,1860—1920”中的

“TheMatrixofSpecialization”一文中论及学术专门化的四个方面:博士学位、学系制度、基金会和参考工具系统。此处借用该作者“矩阵(matrix)一词来隐喻这种知识的生态和组织结构形式,并增加了大学出版机制和学会等研究共同体两类。详见:JohnHigham.TheMatrixofSpecialization[A].AlexanderOleson&JohnVoss.TheOrganizationofKnowledgeinModernAmerica,1860—1920[C].BaltimoreandLond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9.10—16.

—142—

第2 / 11页

当前页:2: 上页 下页


  本文关键词:美国教育研究学科化的开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3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23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0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