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从MOOC到云端:我国新型课程范式之理性选择

发布时间:2019-07-23 07:56
【摘要】:近年来,我国课程模式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其中"MOOC"与"云课程"模式作为当前备受期待的新型课程,在理论探索或实践尝试方面均进入到了新阶段。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范式的选择,倍受教育实践者的期待,因此在当下需要更为具体地探讨未来适合发展路径。具体来说两类课程在资源平台、教学过程、技术应用等方面不尽相同,纵观我国现阶段课程范式转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新型课程范式的深入探讨与理性选择,对如何完成我国课程建设有着极大的意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curriculum model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made great progress, among which``MOOC'' and``Cloud Curriculum'' have entered a new stage i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r practice as a new course with high expectation. As a choice of a new curriculum model, it is highly expected by the educated practitioners, so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more specifically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pecifically, the two types of courses are different in the resource platform, teaching process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lthough the conversion of current curriculum model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e in-depth discussion and rational choi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ow to complete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约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学伦理学研究”(项目号:12JJD880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本陆;;关于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12期

2 潘新民;;“云课程”:特征、意义与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群;;透视人文关怀在幼儿园班级规则中的缺失[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王回澜;;发展青岛高等教育的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高建华;;服务行政视域下服务型高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曾中秋;高等教育功能实现刍议[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5 张佳亮;;大学文化中的价值冲突[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6 谢朝清;;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唐华生;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孟祥林;;权力冲突下的学术强化假象与管理隐患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为正;;学习型社会三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10 秦霞玲;;高校管理活动过程的伦理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云鹏;刘青秀;;论我国的教育市场分割[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胥辉;姚孟春;;从大学的组织特征看学术权力张扬的现实价值[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朱家德;权力的规制:大学章程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形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宋燕;大学教学学术及其制度保障[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辉;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古鸿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庞玉忠;探究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8 曹隽;以案例教学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齐东平;探究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明;郑翔;赖海光;姜峰;;云计算技术发展及应用探讨[J];电信科学;2010年05期

2 陈钢;王东松;;基于云计算的职业教育资源建构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年09期

4 王本陆;潘新民;;“全资源课程”建设:案例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明月,张大鹏,周云峰;跨世纪的课程改革:课程现代化[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年05期

2 冯建军;课程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张华;;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20世纪课程理论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06期

4 苏娟;高校体育课程范式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12期

5 王洁;“拉尔夫·泰勒”经典课程范式解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齐梅;课程理论范式及其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范式的理论依据及理论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7 岳刚德;;课程本体意义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2期

8 李传英;杨晓萍;;课程涵义的多维理解及其对研究学前课程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9 曾毅;;20世纪语文课程范式变革及其批判[J];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10 李本友;王洪席;;过程哲学视域下传统课程范式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鄢红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马开剑;上海与香港:一种课程新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陈晓波;课程愿景:我们的美好期待[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岳刚德;课程:超越现代和后现代[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灿明;情境教育: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N];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径言;教师课程领导学校场域与专业基质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岳刚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智;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定恒;论课程差异化[D];河南大学;2007年

3 黄磊;大学课程体系个性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何军华;教师与课程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胜兵;课程改革属性及两种典型运行机制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静静;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韩靖;论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权力[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翠平;论实践的课程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静;课程变革视域下的课程监控制度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8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518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b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