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关于整合课程知识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0:47
【摘要】: 知识既指认识的结果,也包括认识的过程。在当代,知识的内涵逐渐多样化,而知识的外延在扩大。知识与课程有密切关系,是制约课程发展的最基本因素。课程概念的演变反映了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转向。知识分类是课程编制的基础,整合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与课程设计理论,是对分科课程的补充与改善,两者是并存关系。要充分认识教师作为课程整合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有两种不同的知识观:一是本体论的知识观,二是价值论的知识观。知识观的演变也就体现在这两种知识观的变化上。知识起源于人,知识的人性起源决定了知识的特点。知识具有善的价值,由知识而至善,由善而至幸福,知识是幸福生活的源泉。知识产生幸福的机制是知识的认识与解释功能。人类正在面临的知识转型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整合,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整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整合。应承认“神秘主义知识”的存在并认识其人文教育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提出了更加强烈更加全面的知识需求。课程改革是对知识的再概念化、选择和组织。两大文化理念即两个“一边倒”(倒向西方科学理性主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倒向唯物主义贬抑唯心主义)或知识观影响了我国对课程知识的选择,造成课程内容没有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正确的知识;在课程组织上,则缺少“具体化”的环节,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影响了知识价值的发挥。课程编制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知识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及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在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领域,充满对知识分类及其标准与依据的争论。从课程编制的角度看,课程知识分类应是封闭与开放的统一,逻辑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知识的生活价值与课程目标、学习内容与课程目标的统一。课程目标是让人有能力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幸福生活源于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因为人是“关系人”。当代人的“关系”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所遇到的问题实质是“关系”的危机。课程编制要面向生活,面向“人生在世”的各种关系。从人要直面的关系对象看,主要有人与人(包括人与自我及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关系,所以可以把知识分为四类:“我”与人的关系及关于人的知识;“我”与社会的关系及关于社会的知识;“我”与自然的关系及关于自然的知识;“我”与技术的关系及关于技术的知识。把“关系”与“知识”列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主要是从知识的价值(知识对个体生活的价值)而言的。全部知识有助于人和谐处理各种关系,实现人的幸福生活,就是知识“善”的价值的实现。这样的知识分类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在于它符合知识的生产历史与知识整合的现状,有利于增进教师对知识及课程的理解,有利于实现学科或各种知识之间的穿梭。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4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静;;知识观的历史演变及其趋势——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之后[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马志颖;;教学本真价值的当代回归——基于知识观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唐龙云;;后现代知识观视角下“知识”概念的语义辨析[J];教育探索;2011年06期

4 陈理宣;林海亮;;中西知识观的差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学术探索;2011年04期

5 王能东;;知识观的新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世红;;怀特海过程哲学视野中的知识观[J];学术交流;2011年06期

7 冯致光;关于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观、知识观、学习观[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5期

8 张聪;;毛泽东的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管窥[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9 吕丽艳;;教育学学科知识地位的回归——也谈教育学的立场或地位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10 顾竹平;;德性之知: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观”问题[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芳;;知识观与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倪梁康;;柏拉图的知识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从盖提尔命题谈起[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夏强;;注意国际医学教育领域整合课程的发展[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庞丹;秦书生;梅其君;;杜威哲学中的系统整体论思想探析[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6 和震;;简论杜威的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景斌;姚未然;;高中数学与其他理科整合课程研究初探[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俞丽丽;;开发和利用有效资源,整合于幼儿园课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9 董晨;;辨析新旧科学课程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评价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王振芳;;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齐万良;社会转型与知识观的嬗变[N];社会科学报;2000年

2 外经贸委幼儿园 林琼娟;幼儿教育如何整合课程[N];汕头日报;2006年

3 深圳马荣教育机构 马荣;打破学科界线 促进整体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郭德红;整体知识观:美国本科课改的核心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盱眙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文艺;中学地理教学知识观的转变[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6 北辰区教研室 吕欣颖;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N];天津教育报;2010年

7 廖志林邋通讯员 邹天然;川大华西医学院整合临床医学课程[N];健康报;2008年

8 毛凤鸣;“放手就是成全”让课堂灵动起来[N];成都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郭铭;看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轨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新街口幼儿园 宋成利;整合课程下幼儿德育的探索及实现途径[N];开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章威;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永祥;知识观视野下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奇;知识观的演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宋磊;专家技能的养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尹少淳;理想与现实: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及课程组织[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彦雨;科学世界的话语建构[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亚杰;基于集成的学位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彩燕;关于整合课程知识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浩;幼儿园学科领域整合课程中的幼儿学习方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教师角色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银燕;整合课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国庆;知识观的现代转变与语文基础教育改革[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东娜;缄默知识观下的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攀峰;试论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姚宁萍;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与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彦琳;整合课程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10 夏冬杰;知识观转型及其对学生作业改革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0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650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2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