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e-Learning与学生的思维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22 22:53
【摘要】:本文论述了e-Learning的定义与特点,分析了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e-Learning与儿童思维发展的作用关系作了深入探讨,为e-Learning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e-Learning是一个新生事物,定义各式各样。本文在分析e-Learning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e-Learning是基于网络(互联网、局域网、卫星广播网)开展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为学习者提供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题库、案例等数字化内容,从而有效促进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大批创造性人才。 e-Learning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如交互性、超媒性、虚拟性、跟踪性、智能性、时效性、协作性等。e-Learning是在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与建构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建构主义是指导e-Learning的学习理论基础,而e-Learning是建构主义在学习实践中的最直接体现。 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现在已存在众多理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皮亚杰的理论、加德纳的理论、朱智贤和林崇德的理论,以及何克抗的理论。本文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概括,提取各理论的优势和一致的方面,作为本文的思维理论基础。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1) 关于思维形式,认为人类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三种基本思维形式,这三种思维没有高低级之分,只有思维加工对象、思维加工方法的区别。(2) 关于思维结构,认为思维结构是一个复合体,一个完整的思维结构至少应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辩证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以及元认知这种重要的思维机制。(3) 关于思维发展阶段,认为思维发展是分阶段的,阶段不可逾越,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关建期,关键期在适当教育的影响下可以提前;在儿童具有初步语言能力之后,思维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这三种思维的全面发展。(4) 关于思维品质,认为思维品质应当由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五个方面构成,这五个方面的品质是评价思维发展状况的客观指标。(5) 关于非认知因素,认为非认知因素与认知因素不可分割,非认知因素中对认知因素起到最直接和最显著影响的是动机因素,尤其是学习动机。 e-Learning与传统教育分别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手段。传统教育手段的基本特征是“重知识,轻能力”,只能造就出知识应用型人才;而e-Learning环境则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全面发展,能够造就出大批创造型人才。e-Learning对于儿童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1) e-Learning为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提供最有效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促进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的全面发展;(2) e-Learning为培养发散思维提供多向辐射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工具和方法等,从而有利于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3) e-Learning为培养元认知能力提供元认知知识 库、学习策略库、学习日志工具、学习助手、练习与反馈等,从而有利于促进元 认知能力的发展。(4)e一Leaming为培养学习动机提供控制环境动机变量的有效机 制,从而有利于促进学习动机的发展。(5)e一Leaming为促进思维发展阶段的关键 期提前到来提供最有效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促进儿童思维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e一Leaming在促进儿童思维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传统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 势,于是有人认为e一Leaming将会取代传统教育。本文对此持辩证的观点,认为 虽然e一Leaming能够应对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全新挑战,给教育带来新的契 机,但同时也必须看到e一Leaming也会给人们带来新的顾虑,因此e一Le御ing至 少在当前还不能全面取代传统教育。然而,传统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科 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问题,因而必须进行改革,于是, e一Leaming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必然成为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达央;E-Learning与远程教育、传统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2 Brandon Hall ,毛向辉;四轮驱动:E-learning是企业必趋之势(二)[J];软件工程师;2002年12期

3 梅文;E-learning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年04期

4 陶毅 ,徐福缘;E-Learning、知识管理和企业培训[J];中国培训;2003年05期

5 鲍洪晶,李茉;e-Learning人文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6 邱胜桦,王晶,黄飞燕;基于校园网的E-learning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初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E-Learning小辞典[J];软件工程师;2002年08期

8 蔡虹;HR抓住e-Learning[J];互联网周刊;2002年32期

9 ;Sun设计高性能E-Learning学习项目帮助企业降低复杂性和风险[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3期

10 桂清扬;学习的未来从E-Learning到M-Learning——戴斯孟德·基根博士新著解读之一[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沈建京;;智能答疑系统的设计及实现[A];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袁孝炳;;语文教育与学生思维发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万正刚;寇海莲;;论E-learning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影响[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4 罗毅;吴耀武;娄素华;尹项根;张步涵;文劲宇;;“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网络远程教学中的e-Learning研究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臧丽玲;;数学课上的交流也精彩[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刘昌;王亚南;;加工速度、工作记忆与思维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陈焕东;余先川;罗烨;;E-Learning信息技术现状分析与展望[A];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进展——第三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兴国;;苗族、汉族学生思维发展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9 张梅玲;;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培养的初探[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李明斐;汲业;;基于知识库的e-Learning模型[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网络学习资源中心 王颖;e-Learning风生水起[N];电子资讯时报;2004年

2 谷艳丽;理想全民E-Learning[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3 旭联科技公司网络学习事业处企划师 戴子雯;e-Learning学习的优缺点[N];电子资讯时报;2004年

4 西牧林;二十万编外工人 三千万美金进账[N];东营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李炳智;旬阳:用工业的思维发展农业[N];安康日报;2008年

6 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角兰小学 李德富;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发展[N];中国体育报;2008年

7 王晓民;金思维:客户最有发言权[N];电脑商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建平 见习记者 刘思远;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养殖业[N];衡阳日报;2006年

9 记者 刘晓梅;用工业化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方尚俊 通讯员  王茂军 贾春晖;“无中生有”谋发展 “小题做大”大产业[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晓强;E-Learning知识共享与适应性应用环境研究[D];东华大学;2003年

2 郝兴伟;基于知识本体的E-learning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聂竹明;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亚南;加工速度、工作记忆与思维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艳燕;基于语义的学习资源管理及利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5年

7 徐月英;《黄帝内经》象数思维模式[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艳娜;e-Learning与学生的思维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汲业;e-Learning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蓝国铧;市民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邱奉萍;e-Learning在完善江西广告行业培训中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史晓艳;E-learning系统数据仓库模型的研究和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任宇;E-Learning个性化系统的推荐策略研究——来自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欣娜;网络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空间[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敏;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E-learning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费奎明;基于E-learning平台的教学资源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羊凤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E-Learning教学系统中的实验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6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766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0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